戏曲理论导言一、戏曲的定义: :以歌舞演故事。三要素:歌舞;表演(装扮);故事 :戏曲=戏+曲。戏,扮演;曲,音乐性二、戏曲历史与样式 :先秦到宋之前。主要样式:傩戏;汉代百戏;南北朝歌舞戏;隋唐五代参军戏;晚唐杂剧。 :主要样式:宋杂剧、金院本、元杂剧、温州杂剧(南戏、戏文) (晚清)时期:主要样式:明清传奇;明清杂剧 :昆曲;花部地方戏三、不同戏曲样式的共性 :唱、念、做、打 2. 审美共性:综合性;虚拟性(写意性) ;程式性; 这是本课程讲述重点。第一章戏曲的音乐体制、唱词特征简介第一节杂剧、传奇、 。据王国维统计现存院本名目 689 种中,所用曲调以北方汉族和少数民族民间歌调为多; 而在宋官本杂剧中所用曲调则以大曲(汉魏相和歌、南北朝清商曲、唐大曲)、法曲和词调为多。音乐色彩(风格):具有浓郁的刚健雄浑的风格色彩。与以下所举曲调构成诸因素密切相关:音程多四度以上的上下跳进,并有其常用的特性音调,形成高下跌宕的旋律特点(这和北方语言的声调、语调有关); 词繁而音少——节奏质朴紧促,具有“促处见筋”的效果;句尾常使用底板、拖腔,以增强唱腔的动势。 2. 曲式结构──曲牌和曲牌联套(套数) 。元杂剧一般由 4折1 楔构成,每折用 1 套曲,一剧有 4大套曲,以体现音乐结构与戏剧结构的一致性。“曲牌连缀”: 每套曲按照同宫调原则,将曲子连在一起。也就是说,一套曲可以由 N 个曲子组成,但这N 个曲子一定是同一宫调的。所谓同一宫调,就是曲子在音程、旋律上大体相当。连缀时它既可以是一首小曲的多次重复,也可以是多首不同小曲的连缀,还可以是两首小曲的交叉。即不同曲牌相联接的缠令形式;两种曲牌交互联接的缠达形式;同一曲牌变化反复的么篇形式。这些形式在具体按腔时容许有所变通。宫调运用。元燕南芝庵的《唱论》有十七宫调之说;稍后的周德清则说宫调“一十有二”。而今存元杂剧本中标明曲牌所属宫调,只有五宫四调,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等 9种宫调。根据现存北曲曲谱来看,宫调分类的意义一方面在于调高和调式;另一方面具有规范同类曲谱具有相近的调域和大致的音域,或表示同类曲谱在音调上存在着共有的性质,因此为实际演唱提供方便。特殊情况下,可以借宫和犯调,突破宫调规范使曲牌的表现力得到丰富、扩展。 3. 演唱形式: 元杂剧受诸宫调的影响,其全剧或一折,由主要角色主唱,除主唱者外,其他角色一般只有宾白,《救风尘》杂剧,就是由赵盼儿一人主唱, 其他人只进行宾白念做(动作、对话)。杂剧有比较集中的大段唱腔,以刻画主要人物或叙述事件。其结果,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歌唱艺术在戏曲中的作用,提高主唱者的演唱水平;但另一方面,次要角色在演唱上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也限制了同主要角色的情感交流。 4. 器乐伴奏: 不少人认为北曲的主要伴奏乐器为弦索。但从现在遗存的典箱、壁画、砖雕中所见却只有笛(或有筚篥)、鼓、板,笛等管乐器主旋律;鼓、板定节奏。这与唐诗宋词演唱时的伴奏乐器是近似的, 鉴于曲是在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有人认为伴奏加用筝、琵琶、三弦等弦乐器是较后的事。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二、明清传奇音乐体制的基本特征明清传奇在形式上承继南戏体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南戏与杂剧生活在同一时期,并且杂剧非常兴盛, 这使得它在音乐体制上同杂剧有很大的近似性;但南戏毕竟属于另外一种艺术形式,它在音乐体制上与杂剧又有不同。因此,明清传奇与杂剧在音乐体制上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1、曲子来源与情感特征:以南曲为主,又杂有一些北曲。南北曲合套: 在传奇里,南北曲合套的形式得到了普遍运用;而且合套的形式也多样化了,有一南一北交替使用的,也有南北混用的。总体上看:南曲以宫、商、角、徵、羽为主,较少5 音程的大跨度旋律;相较杂剧,他词少而音多。因此,明清传奇的曲子情感色彩较为柔和,旋律比较悠扬。但由于明清传奇可以南北曲合套,使得传奇的曲子情感色彩比起杂剧来说,较为丰富,旋律悠扬婉转为主的同时,也能表现一些慷慨激昂。 2. 明清传奇与杂剧的音乐体制的大致区别(1)杂剧体制的通例是四折一楔子,不标折目; 传奇不称“折”而称“出”,出数不定,多是四五十出的长篇。(2)传奇没有楔子,第一出是“家门”,又叫“开场”,由副末说明创作意图,介绍剧情概况,它不是剧情的组成部分。开场之后,第二出才是正戏。开场用的是词牌而不是曲牌。(3)传奇不像杂剧那样通常由一个角色唱到底, 而是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4 )杂剧和传奇在音乐上都采取曲牌联套的方式,所不同的是: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 传奇每出可
《戏曲理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