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心得体会
杨自萍
所谓的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无论任何时候我们都应当明白教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这种特殊的服务对象决定了教师不一样的工作性质、不一样的职业道德。他不仅需要严谨的工作态度,正直的工作作风,厚积薄发的工作效率,更需要的是对学生倾注教师的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更是一名教师应具有的师德核心内容,要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教师就必须要有良好的师德,让学生特别是那些个性的缺点的学生始终生活在充满爱的教育环境中,使他们的人格发展得以正常地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以爱来教育学生更是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的最好途径。教师如何倾注对孩子的爱,如何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爱呢?回首自己将近一个学期以来的教学教育工作,我觉得大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以理解、尊重为基础,以爱心为出发点
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分析、处理问题的原则。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中学生的人格尤为重要,作为一个班主任、一个老师即使学生犯了错误,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谆谆教导学生才能取得教育的效应。一味的训斥,只能促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更不能用挖苦、讽刺伤学生的心。教师对学生的理想尊重,就会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愉快。其次老师要从爱心出发,爱心出发即是进行教育的前提,班主任要关心爱护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是预防生铁炼不成钢,是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健康成长,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成材。老师有爱心,学生也能更加爱戴老师,有利加深师生的感情,以使充分发挥情感教育作用。
二、耐心说理,稳住学生情绪
对学生的教育工作说到底是一个爱的工作。但仅仅停留在爱上是不够的,爱要在心理上与学生相容,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这种修养是师德的“调节器”和“控制阀”,是教师必备的心理品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本质上是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关系,对未成年人要允许其犯错误,教师要循循善诱,不能操之过急,对学生说理,要有耐心,有充足的理由。如我班有位学生被戏称为“调皮大王”,经常在班级捉弄同学,人又长得高大,班上学生都敢怒不敢言,为此他觉得自己很了不起。针对他的错误思想,我找他谈话,帮助他分析提高认识,让他明白道理。最后向他声明:“同学们并不是真的怕你,而是讨厌你、疏远你,最后将没有人喜欢你,没人想和你相处。”该学生的情绪由开始的偏激转为稳定,最后也坦诚了自己的错误,表示以后要好好改进。后来我又找他谈了几次,使他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开始慢慢改掉以前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特别是在期中考后,很多老师都夸他课堂的表现进步很大,同时各科的成绩也都有所提高,他自己告诉我说现在同学也敢跟他相处了。
三、爱要做到心理相容,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
教师要把学生看作一个有思考能力的人,有发展潜力的人,而不是老师施爱的被动对象。当老师把学生当成教育的主体用赞赏的眼光去看他们时,就会发现他们有可爱之处,你不会不去爱他们。在有的教师眼里,对后进生常常是不屑一顾的,然而,后进生的坚强毅力和承受能力是常人所没有的。他们明知听不懂教师讲课的内容,却天天要坚持听;他们面对考试,明知要失败,但是屡败屡考。如果教师对他们给
学习体会 (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