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中山市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小学 蔡长青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有趣的科普小品文。文章通过两只蟋蟀玩捉迷藏,其中一只不幸被牛吞进肚里,在牛肚子里“旅行”了一次,最后在朋友的帮助下逃脱危险的经历。让我们感受到了红头与青头真挚的友谊,告诉我们当遇到困难时,朋友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同时故事也告诉了学生一个科学小知识:牛有四只胃,牛吃食具有反刍现象。
文章贴近生活,语言丰富而生动,情节曲折,作者想象奇妙而又适当合理,展现了困难面前,朋友的帮助充满力量。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去感受童话的想象奇妙,引导学生续编想象对话,进一步体会故事中的友情,感受童话故事的趣味。同时,教学中可以采取关键词或画思维线索的方式引导学生去复述童话,培养他们多种形式阅读童话,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发展学生的语言。
【学情分析】
。童话是三年级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而科学童话是理与趣的结合,对于渐渐接触科学知识的孩子们来说,科学童话奇妙的想象,曲折的情节将更能吸引孩子们,激发他们阅读兴趣。
。三年级的孩子朗读能力逐渐提升,而且表现欲更强,对课文的朗读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模仿各种语气、神态和动作进行朗读和表演。教学中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感受红头与青头的心情与友情。
。三年级的孩子能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在阅读中提出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感受,
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合作的表演与表现的欲望和能力。
【设计理念】
,读中对话,以读促悟,以读代讲。
,开展读演与复述的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我们将开展自主合作式学习活动,进行想象复述的语文实践,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多元识字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咱、偷”等11个生字,读准“答、应、骨、几”,会写“旅、咱、”等13个字,会写“旅行、要好”等19个词语。
2.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自主识字,以读为主,整体感知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珍惜友情,团结互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生字进行指导识记方法,指导书写。
难点:抓住重点脉络,感悟故事,懂得当遇到困难时,朋友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PPT课件,红头和青头的头饰。
学生预习,圈出生字,标出自然段序号。准备好生字本,通过查字典或请教别人,认读生字,把课文读通、读正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首先请大家猜个谜语,谜面是:身穿褐色衣,头顶长触须……(蟋蟀)。
2.同学们,今天我们就要学习的蟋蟀就要带我们去一个神秘的地方旅行。学生齐读课题,并眼随老师书写课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文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朗读要求。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同桌相互交流。
2.检査交流。
(1)出示词语:一骨碌、
10 在牛肚子里旅行16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