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乾坤阴阳
生命中的乾坤阴阳
摘 要:本文从周敦颐的处世为人、文艺思想和他的文学创作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周敦颐关于“礼乐”的思想,简述了《爱莲说》等诗文创作的思想特点,阐述了周敦颐作为理学家和文学家的双重身份,并认为他的生命实践统摄了理学与文学,而且将儒家的入世与佛道的出世很好地结合了起来。
关键词:周敦颐 文艺思想 文学创作 《爱莲说》
一、周敦颐的处世为人
周敦颐学术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援道入儒”(如《太极图说》),这反映出北宋崇道排佛的时代风尚。在思想上,佛道二教经过隋唐的大盛,至北宋已与儒学鼎立三足,成为中国文化的主干。至于北宋,统治者开始普遍推崇儒道。同时,为了传道和授业,北宋的士大夫开始广泛采用私人书院讲学的形式,“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是宋初书院讲学的代表,他们“一反训诂文辞之风,强调社会经义与时务”,?,?。在文学上,继韩愈主张“文以明道”、倡导文章的社会政教功用以来,庆历作家群体范仲淹、欧阳修、梅尧臣等将“复古明道”与人生统一起来,缩短了“道”与现实的距离,拓展了文学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述了忧国忧民的政治抱负,这不仅是范仲淹的个人理想,也成为北宋文人士大夫阶层的整体追求,也恰好反映了传统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在此时代语境下,周敦颐应运而生,他的作品中明显地体现了理学与文学的互动。作为理学家的周敦颐,强调“文以载道”,这在《通书》中表露无遗;另一方面,作为文学家的周敦颐吟诗游乐,“寓怀于尘埃之外”,?,?,这在他的诗文中占有突出地位。
蒲宗孟在回忆周敦颐时写道,周敦颐年少“慨然欲有所施,以见于世,故仕而必行其志,为政必有能名”,?,?。这与黄庭坚形容
其“光风霁月”稍有出入,显示出周敦颐为官虽入世,而为人却超脱。所以周敦颐“一生嗜好山水,讲求清净,既有道家的超尘出世之风,更兼文人览胜寻幽之好,加上居官理事敢于负责的严肃作风,是一个性格多向的人物”,?,?。
前后两者矛盾,可以用周敦颐本人的诗歌来概括。《按部至春州》中“丈夫才略逢时展,仓廪皆无亟富民”一句体现的是儒家修齐治平的入世抱负;而《宿大林寺》中“始觉空门客,不生浮世愁”一句反映的则是佛道的出世追求。这一入一出之间,恰恰透露出周敦颐本人在政治追求、日常生活和理学思考之间的张力。
中国自古有将对立统一的双方归结为“阴―阳”结构的传统,这是《易经》哲学的首创,也是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与《通书》的哲学主题,更是周敦颐生命实践的底色。换言之,周敦颐的政治理想没有干扰自身对山水自然的游乐和对诗文的创作,而他自然悠游的处世态度,也并不妨碍他对理学之“道”与“诚”的思考与构建。在周敦颐的生命中,儒家的“乾”(刚健、入世)与佛道的“坤”(柔顺、出世)被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二、周敦颐的文艺思想
周敦颐的文艺思想集中于《通书》中。《通书》一共四十章,涉及礼乐的有六章,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周敦颐的礼乐思想,脱胎于《礼记?乐记》。《乐记》认为,“乐”来自天地,是对天地之中和的反映,“乐”是自然的中和,而“礼”是自然的秩序:“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周敦颐继承了这个思想,而且他认为,依逻辑顺序和重要性而言,“乐”在“礼”后,“礼”是“乐”得以存在的制度性
生命中的乾坤阴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