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教师资格证 教育学 重点.doc


文档分类:资格/认证考试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会模仿模式等。 2 、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 它是由皮亚杰提出, 后由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 3、认知模式是:( 1) 理论假设:a 道德发展论;b 道德教育论。(2) 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 a 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 b 道德讨论中的引入性提问; c 道德讨论中的深入性提问。( 3 )简要的评论:a 认知模式的缺陷;b 认知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4 、体谅模式是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 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 风靡于英国和北美。与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强调道德认知发展不同, 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4 、体谅模式是:( 1 )理论假设: a 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 b 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c 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 d教育即学会关心。(2) 围绕人际-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 a 设身处地。 b 证明规则。 c 付诸行动。( 3 )简要评论: a 体谅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 b 体谅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5 、社会模仿模式主要是班杜拉创立的。 6 、社会模仿模式是:( 1 )理论假设。( 2 )围绕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 a 人类学习必须有个体品德参与才能完成。 b 道德判断取决于社会学习而没有固定发展阶段。c 道德教育应从人的人格形成出发。 d 榜样对品德的作用。 e 提出环境、行为和人的交互作用论。( 3 )简要的评论: a 社会模仿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 b 社会模仿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发展改革的启示。第十章班级管理第一节班级管理的意义 1 、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 2 、率先正式使用" 班级" 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3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 从而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 4、 19 世纪初,英国学校中出现了" 导生制", 这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5、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 最早的雏形始于 1862 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6 、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7、班级管理的功能:( 1) 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 提高学习效率。( 2 )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3 )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第二节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1 、班级管理的模式有: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2 、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3 、开展以班级规章制度为核心的常规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4 、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 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 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5 、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马卡连柯的" 平行影响" 的教育思想。6、班级平行管理要实施对班集体和个别学生双管齐下、互相渗透的管理。 7 、班级民主

教师资格证 教育学 重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7-10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