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文学采风1.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元宵节:咱厝人的乐活美学》
教学设计
泉州现代中学 张秋婷
一、教学目标:

(1)多方面了解泉州元宵节民俗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素养。
(2)有感情朗读有关元宵节的古诗和佳作,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
(3)评价和修改学生范文《乐在元宵节》,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素养和创新素养。
(2)借助多媒体科技,展示宣传片和民俗活动照片,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1)传承和发扬传统民俗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力和自豪感。
(2)开扩学生视野,增加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美学素养。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流程:
(一)诗词导入:和学生齐背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写的就是元宵节,元宵节是咱厝人的一个狂欢庆典。俗话说:“只有闹过了元宵,吃了汤圆,才算是完完整整地过了年”上元佳节,灯火通明,儿童欢闹嬉戏,游人欢声笑语,男女老幼围坐一桌,其乐融融。
(二)展示泉州申请“东亚文化之都”宣传片,让学生了解泉州各种异彩纷呈的文化形式,了解咱厝人的美学思想全面花开。
(三)学生自由、合作、探究元宵节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把各小组文化采风的内容拿出来交流。不足之处,互相补充,相互映衬,教师总结。)
1.元宵节的别称:
元夕、元夜、灯节、小正月、小年、上元节、全民狂欢节、闽南民俗嘉年华……
2.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年--762年)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送花灯”、“吃元宵” “猜灯谜”“灯展”“舞狮”“舞龙”“火鼎公火鼎婆”“梨园戏”“南音”“拍胸舞
”“武术表演”“高甲戏”“木偶戏”“放烟花”“书画展”“图片展”“邮票展”“元宵节晚会”“美食节”“名碑拓本展”“好书伴你行” ……
(四)图片展示泉州的元宵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探究泉州人的乐活美学。
(五)补充有关元宵节的诗歌:学生有感情朗读,老师适当点拨诗的内容。
1.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宋·姜白石《诗曰》
2.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

文学采风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rp539603
  • 文件大小26 KB
  • 时间2021-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