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12《古诗三首》教案
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领悟力。但这三首诗所表现的时代与学生相距太远,而且学生平时缺少此积累。教学时教师要先介绍诗歌的背景,加深学生对诗的社会环境的认识。再组织点拨学生在反复的诵读、默读中,抓住诗歌的意象,通过想象画面的方式探讨诗意,体会情感,初步感知诗人炽热的爱国之心。
教学 目标 1. 引导学生掌握“乃、熏”等5个会认字和“祭、乃”等8个会写字 。
2. 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示儿》。
3.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 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示儿》。
教学 难点 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怀。
教学 准备 (1)初读古诗,自主学习,理解大意。
(2)再读古诗,深入诗意,理解诗情。
(3)诵全诗,明情感,感悟写作方法。
课前查阅三位诗人的相关资料:他们生活的时代状况,他们写的其他忧国忧民的诗篇等。
教学 过程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 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教材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教师板书诗题:示儿 题临安邸) 2. 指两名学生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 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这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读后交流) 相同:。
。
不同:1.《示儿》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
《题临安邸》写的是诗人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和无限愤慨。
2.《示儿》直接诉说自己的心事;
《题临安邸》则是借景抒情。
让初读古诗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古诗的韵味。当学生读通、读顺了古诗,对古诗也有初步的了解后,这时的读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大意,又可以为后面品味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做铺垫。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学习《示儿》。
师:同学们,这首诗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堪称“千古绝唱”。
: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他的诗有九千多首留存下来,内容极为丰富,大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阶级的屈辱求和,风格雄浑豪放。
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和,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示儿》,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提示:“示”的意思是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 借助注解,一行一行地解读:诗人临终前对儿子们说了些什么? (适时点拨:理解“元、但、乃”的意思。) 交流归纳:死后无牵无挂;
挂念国家没有统一;
盼望早日北定中原;
祭奠时告慰统一的消息。
4. 逐句缩减,理解遗愿。
(1)如果陆游只能对儿子们说三句话,留下哪三句?(2、3、4) (2)如果只能说两句话,留下哪两句?(3、4) (3)如果只能说一句话,留下哪一句?(4) (4)陆游
的遗愿是什么?(“告乃翁”,即在九泉之下也要知道“北定中原”的消息。) 借助注解,自主解读;
逐句缩减,领会诗意。旨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概括的能力。
5. 还原语境,沿情设问。
(1)一个人临终前,在自己的儿女面前,一般会留下什么样的遗言?而陆游的遗言有何不同? 乾道二年,他因主张抗金而免职。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以此来体会陆游“国”重于“家”“国家至上”的伟大情怀,而这种情怀是非常人所能做得到的。
(2)一个人知道自己将要辞世,心情一般会万分悲哀,而陆游的“悲”有何不同? 以此体会陆游“悲”情背后的复杂情感:为“不见九州同”而“悲伤”;
为“王师北定中原日”而“悲壮”;
为“家祭告慰”而“悲欢”。
(3)既然说死后万事皆空,为何独独要“悲”? (从这“空”与“悲”的矛盾冲突中,感受陆游超越个人生死、超越个人情感、超越家庭悲欢的伟大情怀。这个“悲”是民族之情,是国家之爱!这种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4)既然人死后万事都不可知,为何还要“告乃翁”? (从这一“不可知”与“告乃翁”的矛盾冲突中,感受陆游对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志愿矢志不渝、至死不改、终成遗愿的伟大情
感,九泉之下仍然不忘北定中原,此情感天动地、可泣鬼神!) (5)有感情地诵读诗句。
从生活经验和矛盾冲突入手,提出四个触及诗人深层情感的问题,犹如打开了一道道解读之门,看到诗人未曾言说的内心世界和伟大情怀。这便是读诗的路径,也是思考的路径。而还原的方式,则将学生带入了诗人创作时的独特
五年级上册12《古诗三首》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