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精准扶贫实施方案
2021精准扶贫实施方案1
为贯彻县委、县政府关于推进电子商务扶贫工作的决策部署,引导和帮助农村贫困户利用电子商务网络脱贫致富,发挥电子商务与扶贫开发的最大效应,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围绕XX赣粤边际旅游休闲目的地、绿色高效农业示范区的定位,以创立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契机,以农村贫困群体为重点,以推动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和农村电子商务效劳中心建设、开展农村电子商务培训为着力点,以培育开展主体和集聚区为抓手,以推进农副土特产品和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为突破点,促进农村电子商务普及应用,打通农村地区电子商务的双向流通渠道,推动农村贫困群体通过电子商务及相关产业实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自我开展,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开展,到达减贫脱贫效果。
二、工作目标
到2021年,全县农村电子商务观念日益普及、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电子商务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物流配送、公共效劳中心、农产品质量平安保障等农村电子商务支撑效劳体系日趋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培训取得显著成效;农副土特产品、乡村旅游等传统领域与电子商务深度融合,实现突破式开展;电子商务效劳业充分开展,效劳链条根本完备,效劳能力显著提升;努力建设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带动农村贫困人群脱贫致富。
(1)支撑效劳体系日趋完善
建立县、镇、村三级物流配送机制,形成一个县级物流中心、一批镇村级仓储配送中心与配送效劳网点的格局,实现快递到乡镇,配送到村组。建立电子商务孵化园1个,镇级电子商务公共效劳中心7个以上,村级电子商务效劳站点110个以上,覆盖90%以上的行政村。建立农产品质量平安保障体系。建立起根本完整的电子商务效劳业链条,与电子商务开展水平相适应的投融资、信用、网络根底等支撑体系相对完善。
(2)人才培训成果显著
建立农村电子商务继续教育基地,通过各种方式累计培育培养农村电子商务应用人才5000名以上,引进农村电子商务高层次人才20名以上,电子商务带动就业人数1万人以上。
(3)重点领域实现突破
在特色农副土特产品、乡村旅游等领域电子商务取得重大进展,培育2个以上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培育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电子商务经营主体,每年解决贫困户人口就业20-30人,增加贫困户收益1000-1500元。
三、工作措施
(一)健全农村电子商务支撑效劳体系
围绕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和农村电商综合效劳需求,构建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效劳体系。依托现有物流规划布局,构建县、镇、村三级物流配送机制,建立一个XX农村电子商务物流中心、一批镇村仓储配送中心与配送效劳网点为工业品下乡和农副土特产品进城提供综合物流效劳,形成辐射全县、镇、村的物流配送枢纽。
依托邮政、供销合作社、农产品现代流通企业、“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龙头企业、乡镇商贸中心、万村千乡农家店、连锁便利店、专业物流配送企业等现有流通网络资源,大力实施信息化改造,加强县、镇电子商务公共效劳中心和村级电子商务效劳站建设改造,完善网购、缴费、电子结算、物流跟踪、商品质量监管、售后等综合效劳功能,打通农村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效劳“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
引导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引导农户成立合作社,开展农业组织化、基地化生产。根据安标准,结合电子商务特点,指导农户进行农产品尤其是新活农产品的种养植、生产、加工、包装,加强农产品生产各个环节的标准化管控。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质量平安追溯体系。建立农产品基地生产全程档案管理制度,推广组织机构代码与商品条码在农村电子商务的应用,做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闭环管理。推进农副土特产品认证工作。实施农副土特产品品牌建设与保护,加强“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对农产品品牌、“三品一标〞认证、农业标准化等农产品质量平安建设工程给予奖励或补助,引导农业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平安和品牌创立的投入。
(二)扩大农村电子商务应用领域
扩大电子商务在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网络中的应用,实现线上与线下交易的融合。
全面推广农村商务信息效劳工作,推进农产品网上购销常态化对接。依托XX县绿色高效农业示范区和供港供深基地资源优势,建设区域性绿色农产品电子商务供给基地。鼓励贫困人群结合自身在生猪、脐橙、油茶、茶叶、客家特产、野生香菇、山竹笋等农副土特产品优势,开展电子商务。推进农副土特产品的标准化、商品化。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农业组织
精准扶贫实施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