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教育浑浊论.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教育混沌论
【内容摘要】混沌理论是上世纪继牛顿力学和量子力学之后出现的第三大理论,集确定论和随机论于一体。它的出现,不仅是科学分支的增多,还有科研范式的革命,领导科研从简单范式转向复杂范式。混沌理论在教育和教育科研领域的运用,是混沌理论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运用的开始,将会引起对教育的重新认识和理解,对当今教育领域中线性科学无法解释的出现的新问题作出新的解释。本文介绍了混沌理论的基本概念、混沌理论在教育和教育科研尤其是教育评价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混沌理论 奇怪吸引子 分形 非线性 教育 教育评价
“混沌”在汉语中有多种变音,如昆仑、馄饨、糊涂、囫囵、温敦、混蛋、葫芦等。《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我国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
“混沌”一词较早出现在东西方的创世说里,东西方哲学家对于宇宙起源不少坚持混沌论,主张宇宙是由混沌之初逐渐形成现今有条不紊的世界。如《淮南子·诠言》:“洞同天地,浑沌为朴。未造而为物,谓之太一”;王充《论衡·谈天》:“说《易》者曰:‘元气未分,浑沌为一。’”这里的“混沌”是指古人想象中天地未开之前宇宙那种一团模糊的状态,即道教的“元气状态”。再如《庄子·应帝王》中的“混沌”:“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更多的人认为这里的“混沌”是自然现象。又如亚里士多德在肯定农民诗人赫西俄德(Hesiod)所著的《神谱》时就说:“赫西俄德在提出‘原始混沌’时所说的话看来是对的。他说:‘万物之先有浑沌,然后才产生了宽宏的大地’。”还如《圣经·旧约》里的上帝作为“秩序”的化身,其创世目的就是为混乱(disorder)的世界带来秩序(order):“造物主的圣旨宣告之前,浑沌物质的精确状态到底怎样,不可能说清楚。但是,不久后上帝之灵掠过水面,一个美丽、有秩序的世界立即涌现出来。
”。这里的“浑沌”依然有“无形”、“空虚”、“无秩序”之意。

混沌理论是20世纪继相对论、量子力学之后最伟大的革命之一。所以有人说:“20世纪的科学家只有三件事将被记住:相对论、量子力学和混沌理论”;“上世纪初人们经历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两次科学革命。混沌革命,却是我们正在经历的革命。”布莱克在《混沌开创新科学》中写道:“相对论排除了对绝对时间和空间的牛顿幻觉;量子论排除了对可控测量过程的牛顿迷梦;混沌则排除了拉普拉斯决定论的可预见性的幻想。”

1963年的一次试验中,。在该模型中汇总了风速、气压、和温度三种数据,并将其输入3个相互耦合的方程中。在经过冗长的计算之后,,,。他知道这将产生1/1000的误差,并预计在气象预测结果中和原来的计算将有同等小的差异。然而令他吃惊的是两组数据运算出来的结果几乎没有相似之处。在惊愕之余,:当计算机反馈出每一步的结果并作为源数据重新输入(即迭代)时,两组数据开始时的细微差别被迅速放大为巨大的差异,这一推

教育浑浊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rp539603
  • 文件大小18 KB
  • 时间2021-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