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域的概念由于研究的对象不同,不同科学对“区域”的概念有不同的界定。政治学认为区域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社会学将区域看做是具有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名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而经济学则视区域为由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具有特定地域的经济社会综合体: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壳的地域单元,认为是区域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整个地球是由无数不同地域层次和范围的区域组成的,大到整个地球,小到市、县、乡或村。 1950 年代,美国地理学家惠特尔西(D. Whittlesey) 主持的国际区域地理学委员会研究小组在探讨了区域研究的历史及其哲学基础后,对区域作了比较全面和本质化的界定,提出“区域是选取并研究地球上存在的复杂现象的地区分类的一种方法”, 认为“地球表面的任何部分,如果它在某种指标的地区分类中是均质的话即为一个区域”,并认为“这种分类指标,是选取出来阐明一系列在地区上紧密结合的多种因素的特殊组合”。按照分类指标的不同,区域可以分为各种类型。如按照区域的物质内容来划分,区域可以分成自然区域和社会经济区域两大类。在自然区域中,有综合自然区、地貌区、土壤区、气候区、水文区、植物区。动物区等,是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要素组合规禳,依照一定的目的去揭示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特定性质而划分出来的自然地理综合体。社会经济区域包括社会区域和经济区域,前者是指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由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要素交互影响并形成特定文化景观而划分的地域单元,如宗教区、语言区、文化区等;后者是指人类运用科学技术、工程措施和管理手段等对自然环境进行利用、改造和开发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定特征的经济地域单元,如行政区、各类经济区等。如按照区域的内在结构特征,即根据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在特性上存在的相关性来划分,区域可以分成均质区和枢纽(结节)区两大类。其中均质区具有单一的面貌,是根据内部的一致性和外部的差异性来划分的,其特征在区内各部分都同样表现出来,气候区即是均质区,农业区也具有均质区的特性,城市内部根据职能划分而出现的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剐的区域如城市中成片的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等,都可看成是均质区。枢纽(结节)区的形成取决于区域内部结构或组织的协调,这种结构或组织包括一个或多个核(中心),以及围绕核(中心)的区域。枢纽(结节)区的内部靠核向外引发流通线路来连接周围一定的地域,起到功能一体化的作用,如城市内商业中心和其服务范围共同形成的区域即可看成是枢纽(结节)区。枢纽(结节) 、结节性和影响范围。核心即在区域中能够产生聚集性能的特殊地段,结节性即该核心能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人口、物质、能量、信息等要素的交换产生聚集作用的程度,这些要素聚集的地域范围即为影响范围。美国地理学家惠特尔西根据区域功能和内在联系程度等的不同,将区域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单一特征的区域,如坡度区。第二类是多种特征的综合区域,其中又可分为几个亚区:第一亚区是产生于同类过程、形成高度内在联系的区域,如气候区、土壤区、农业土地利用区等:第二亚区是由不同类过程作用、形成较少内在联系的区域,如根据资源基础及其综合利用而划出的经济区:第三亚区是仅具有松散的内在联系的区域,如按地理环境要素的结合划分的传统自然区。第三类是根据人类对地域开发利用的全部内容而分异的总体区域
城市规划原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