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概念的平台画一个写作逻辑的圆
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
摘 要:高考作文中,议论文比例较大,在做到审题正确、观点明确之后,写作中很大部分的议论文都有这样的毛病:文字缺少说服力,文章的逻辑性不强,甚至出现逻辑谬误,更无需去谈文章的思辨性和批判性。现代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对“思想”予以这样的表述:“事实的逻辑形象就是思想。”文章意在从抓住中心论点中的核心概念出发,凭借概念阐释的几种思维途径,帮助考生通过对核心概念的阐释,呈现议论文写作的逻辑性,以期写出有思想有深度的作文。
关键词:概念阐释;高考作文;写作逻辑性
一、 引言
高考作文中,议论文比例较大,在做到审题正确、观点明确之后,写作中很大部分的议论文都有这样的毛病:文字缺少说服力,文章的逻辑性不强,甚至出现逻辑谬误,更毋需去谈文章的思辨性和批判性。因此,如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加强写作方法的指导,从而改善议论文说理“堆砌素材”“说理平面化”的现状,是目前议论文写作教学的重点之一。
二、 高考议论文的弊病与趋向
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议论文即是直接说明事理、阐发见解、宣发主张的文章。大多数议论文都是为了回答问题、解决问题。从“是什么”的角度分解论点,写成阐释型议论文;从“为什么”的角度分解论点,写成因果型议论文;从“怎么办”的角度分解论点,写成决策性议论文。考生需找准一个切入点,剖析得深入再深入,直至骨髓。如2017年江苏作文题,作文材料聚焦于“车来车往”“时代”“人生”三个核心词语,可谓“情理兼容,偏重阐释”,考生可写成阐释型议论文。但是部分同学的作文,往往会围绕核心概念作重复,论述没到位就开始说教或呼告,使文章显得素材贫乏,内容空洞,论述单一、肤浅,没有说服力和深度。也有的同学的文章很“高大上”,在核心概念基础上设定分论点,文章看似层次分明,几个重要段落开头构成一组排比句,例如一篇《生命是什么》的作文:
生命是一种词语,宇宙中只有地球上存在生命……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
生命是一种过程,生命之箭一去不回头……所以我们应爱好好把握每一段生命。
生命是一种传递,是父母传递给我们的……所以我们要把生命传递下去。
这类作文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文采斐然,但细读却没有层次。作者虽然用了不同的比喻,但表达的却是同一个意思:生命是宝贵的,应该珍惜。若从小学生训练想象力的角度看,这种写法尚有可取之处,但作为高中生来说,这样的表达在情感和思想上就显得平庸。
三、 写作的逻辑性起于核心概念的阐释
(一)概念的语境阐释
高考作文中,观点明确已不难做到,但论述中首先要做到观点中的概念明晰,并且要将这个概念贯穿始终。
首先可以围绕“是什么”展开,找准核心概念,并对此进行阐释。这里的阐释不是给出一个官方的、字典上的解释,而是从几个可能意义中找准核心概念,并赋予核心概念只有在文章情境下才具有的临时的特定的语境含义。徐飞老师在讲到思辨型作文的审题立意时,第一点就提出:“抓住核心词语,避免偷换概念。核心词的语义应放在材料语境中理解。”
如15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智慧的境界》中,作者紧紧围绕什么是“智慧”来行文走笔。
“智慧可不是投机取巧的小聪明,它是因洞察世事而具有的眼力”;“智慧也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蛰居,而是艺高之人胆大的能力。……智慧至此脱掉了华贵的外衣,露出了亲和、质朴、自然的面貌。”
“智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作者不是围绕“智慧”大谈特谈,而是界定其范围,结合所用素材有序而深刻地阐释了材料中几个核心词语之间的关系:“智慧是一种经验”,而“经验”可以积淀为“智慧”,而“智慧”还可以增强人的“能力”,提升“人”的境界。“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在行文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又如《拿来主义》,鲁迅针对“拿来主义”这个核心概念,赋予其当时历史背景中的特定语境义:一是表述“拿来”的手段丰富多样——“挂国画”“送枪炮”“继承大宅子”,令人目不暇接;二是围绕“拿来”做文章——以前送去、送来的都不管用”“我们应该拿来”“什么是拿来”,一层层推进,逻辑性很强。
(二)概念的多元阐释
我们不仅要正确理解概念的本义,更要去挖掘概念的具象含义。如天津一考生作文《范兒》,在文章开头对“范儿”进行了基本的理解和阐释后,如此写道:
“一个人有什么范儿?可以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书卷范儿,
在概念的平台画一个写作逻辑的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