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5期
“十二五”时期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
的重点任务和政策建议*
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GDP % %
“十一五”时期我国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有所增强, 西部地区年均增长率分别为、、
%
但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人口经济资源环境,西部地区最高。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8 GDP
之间空间失衡、东中西产业互动关系不强、欠发达地年东中西部地区年均增长速度减缓,较上
2009
区发展困难等问题仍很突出,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年同比分别降低、和个百分点; 年上
GDP
制机制仍不健全,“十二五”时期要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半年,东中西部地区增速同比下降分别为、
境变化带来的新的机遇与挑战,进一步明确区域协调和个百分点,西部地区降幅最小。从工业增加
发展的战略重点,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
一、“十一五”时期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
成效与问题
(一)“十一五”时期区域协调发展的成效
1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有所减缓
GDP
“十五”以来,东中西部地区①占全国比重的
2008
走势趋于平稳,没有明显变化, 年,东中西地区
GDP % % %
分别占全国的、和,东部地区
2006 2006
比年下降了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比
1
年分别上升了、个百分点(图)。区域发展
GDP
差距扩大的趋势有所减缓,从东中西、省际人均图1 省际变异系数
2004
的变异系数②及相对差距来看,区域发展差距从
2008 GDP
年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年东部地区人均
水平分别为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和倍,比
2006
年分别降低了和倍。从省际居民收入
的变异系数看,近年来也出现缩小的趋势,只是变化
1 2
的时点略有变化(图、)。
“十五”以来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呈稳定增长态
GDP %
势,东中西部地区年均增长率分别为、
% % 2006 2008
和,东部地区最高; —年,东中图2 东中西人均GDP相对差距和变异系数变化
* 2009
本文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年度重点课题《“十二五”时期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思路研究》的部分成果,课
题组长:汪阳红、袁朱,成员:刘洋、贾若详、黄征学、曹忠祥、张文新。
3
2010年第5期
值、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区域、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
口商品总额等主要指标的增长情况来看,中西部地区等等,这些意见和规划的出台,对加快这些地区的
1
区大部分指标好于东部地区(表)。发展、提高国际知名度、扩大招商引资、探索各具特
色的区域发展模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表1 2006—2009年东中西部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变化 3
% 、区域分工与合作步伐加快
单位:
区域产业分工有所深化,比较优势得到初步发
挥。“十五”以来,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
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鼓励东部率先发展等一系列
重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举措,各区域产业结构进一
步调整,优势特色产业体系逐步建立。东部沿海地区
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
进一步聚集,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中西部地区自我发
展能力得到增强,西部地区能源及化学工业、优势矿
产资源开发及加工业、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业、装备制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经网统计数据》、《中国
造业、高技术产业、旅游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势
经济景气月报》有关数据
头良好。如新疆优质棉基地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
2 % %
、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程度不断提高全国的和,内蒙古牛奶、羊肉、山羊绒产
5
“十一五”期间我国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量连续年居全国之首,广西、云南蔗糖总产量占全
90%
主体形态,人口和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趋势进一步国的,陕西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近
1/4
加强,以大中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日益成为区域经,云南、贵州烟叶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
2007 45% 43%
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年,十个主要城市群占全国和。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粮食生产、装备
GDP 62%
的比重达,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制造业等也得到较快发展。
3 2000 2007
大城市群集聚效应最为明显(图)
“十二五”时期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任务和政策建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