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的教学设计
南昌市高新区昌东镇巷口小学 熊晓辉
教学内容
《因数与倍数》的教学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的内容在教材第12—14页。
教材分析
本教材通过乘法算式得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由于学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和经验,对整除的含义能够清晰的理解,不出现整除的定义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影响。因此,本套教材中不再出现“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学情分析
我认为在本节课中有一些基础偏差的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能有一定的的理解,但在记忆时会碰到困难,尤其是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可能会说反,针对此我特别设计了让学生说出乘法中各部分的名称,写出:因数X因数=积,让学生明白这两处的因数有一定的联系,也有一定的区别,这样对照、比较之后,学生不容易将因数和倍数的关系说反。
教学目标
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知道因数、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使学生感悟到时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倍数的概念。
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找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应用概念正确作出判断。
教具
数字卡片。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种关系,你们和爸爸(妈妈)的关系是……?
生:父子(父母、母子、母女)关系。
师:我和你们的关系是……?
生:师生关系。
师:对,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我们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着多种关系,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两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板书课题:因数与倍数)
(此处由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导入,通过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迁移到数学中的数和数之间的关系,这样设计自然又贴切,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了对数学的兴趣,又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因数倍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二、认识因数与倍数
(这是学困生学反,搞不清到底是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此处教学时,要及时点学困生回答问题,当堂巩固。)
活动一:(出示12页的图1)
师:观察上面的图,你看到了什么?用算式怎样表示?
生: 2X6=12
师:像这样,我们就说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
问:因为2×6=12,所以12是倍数,2和6是因数,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思考,有的会说可以,有的会说不可以)
师:其实这是不对的,在描述因数或倍数时,必须说清楚谁是谁的倍数或因数。不能单独说谁是倍数或因数,也就是说:因数和倍数不能单独存在,它们是相互依存的。
活动二(出示12页的图2)
师:从图上你可以列出怎样的算式?(指名回答)
生:3X4=12
师:真不错,那根据算式,你知道谁是谁的因数,谁又是谁的倍数吗?
生: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棒,想一想,还有哪些数是12的因数?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独立自交流,然后汇报。)
师:可以说12是12的因数吗?为什么?
生:因为12×1=12,所以1和12都是12的因数。
师出示:0×3 0×10
0÷3 0÷10
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
生:0除以任何数(不包括0)都等于0。
师:非常好,所以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整数,不包括0。
师生小结: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整数,不包括0。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果两个非零整数相乘得另一个整数,我们就说,前两个整数是另一个整数的因数,另一个整数是前两个数的倍数。
师: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生:我有一个疑问,在2×6=12中,2叫因数是指在算式中它的名称,而2是12的因数指的是2和12的关系,这两种说法一样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能回答他的问题?
生:我觉得好像不一样,但不知道为什么?
生:我认为不一样,在2×6=12中,2叫因数是指在算式中它的名称,而2是12的因数指的是2和12的关系。
师:说的真好。这节课我们研究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中所说的因数不是以前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中的“因数”,两者可不能搞混哦!
(此处提出因数的异同,加深了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的理解,不容易将因数和倍数说反。对学困生来说,会产生一个更好的理解。)
三、找因数。
1、出示
《因数和倍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