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2 / 13
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考察报告
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考察报告
根据县委、政府主要领导的安排,县政协牵头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及相关部门,赴碧江区、惠水县,就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展了专题考察,并深入花山、龙家、敖溪、龙溪、子营等5个乡(镇、街道)10个安置点走访、召开座谈会,详细了解搬迁群众的就业、就学、就医、社保及安置点建设等方面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一区一县”可借鉴的经验
(一)惠水县“五个三”机制助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惠水县科学统筹易地扶贫搬迁迁出地和迁入地资源,积极创新,形成了“五个三”机制,助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一是盘活“三地”(耕地、林地、宅基地),建立助民增收机制,促进搬迁农户增收。二是衔接“三保”(低保、医保和养老保险),建立助民增福机制,织牢低保医保养老安全保障网。三是统筹“三就”(就业、就学、就医),建立助民脱贫机制,保障搬迁群众就读有学校、患病有医院、就业有岗位、创业有平台。四是建好“三所”(经营性场所和农耕场所、公共服务场所),建立助民解忧机制,让搬迁群众居住习惯、生活方便、就业安心、幸福快乐。五是用活“三制”(集体经营、社区管理、群众动员),建立助民管理机制,增强搬迁群众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2 / 13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主人翁意识。
(二)碧江区探索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五化”服务新路。
碧江区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新型治理机制改革,探索“组织、关爱、服务、诉求、产业”五化工作法,形成政府统筹、社会调节、居民自治和多元参与的治理格局,促进易地搬迁群众脱贫。一是“四个覆盖”(党群组织、思想教育、主体参与、春晖行动)实现组织全域化。二是“三个阵地”(社区服务站、文体活动广场、关爱服务中心)实现关爱人性化。三是“三类保障”(解决好“三就”难题、衔接好“三保”政策、落实好“三项”扶持)实现服务惠民化。四是“三项机制”(构建包干帮扶、双向交流、共商共治机制)实现治理民主化。五是“三大驱动”(产业推动、龙头带动、就业拉动)实现产业融合化。
二、易地扶贫搬迁的困惑
余庆县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8003人,占全县贫困人口22000人的36%,远远高于其他县,如桐梓县为17%。安置在县城的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5400人,占全县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8003人的25%,占县城人口60000人的9%,都远远高于其他县。搬迁后的困惑主要体现为“七个不适应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4 / 13
”。
(一)心理不适应,需要疏导。搬迁户从农村到县城,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群众大多有故土难离的情结,他们对现居住地归属感不强。加之一些政策不明晰,在县城没有主人翁的自豪感,还有贫穷人的心理障碍。如对户籍迁转问题,仍处于观望态度,目前很少有搬迁户把户籍迁入社区。
(二)习惯不适应,需要培养。搬迁户来自于不同的地方,完全打乱了以地域或宗亲方式为纽带的传统管理模式,可能一些约定俗成的村规民约被打破,生活习惯、生活方式都不适应,在农村农具可以随意放,上下楼不用坐电梯,干不干活自己说了算,在企业和厂里面上班必须是按作息时间,觉得走亲戚吃酒等不方便。
(三)技能不适应,需要培训。安置点的搬迁群众致贫原因千差万别,但大多数群众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接受新生事物能力较差,工作技能缺乏。如在西部新城安置点的搬迁群众,90%以上的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剩余劳动力年龄较大、无技能、随意性强,就业不理想。
(四)就业不适应,需要指导。部分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对用工企业的期望值高,70%的搬迁群众对上岗就业月薪要求3000元以上,还希望企业“包吃、包住、包接、包送”,但他们自身无文化、无技能,且年龄偏大,企业无法满足,造成就业难。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4 / 13
(五)机制不适应,需要创新。由于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都是贫困人口,搬迁到县城来后基本上无固定工作,从而无固定收入,水、电、燃料等费用增加,让群众很不适应。如果政府相关部门在管理上不区别对待,将会给安置点的管理带来很
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考察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