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对离子的认识
关于对离子的认识,还是应从 1887年阿累尼乌斯发表的《关于溶质在水中的离解》谈
起。他说盐溶入水中就自发地大量离解成正、负离子。但这是从概念上、理论上提出离子。 真正从实验上测定离子化合物结构还是在 19世纪末发现X射线以后。在本世纪初应用 X射
线衍射法于晶体结构的测定得出了可喜的结果。 1913年布拉格用此法测定了氯化钠和氯化
钾的晶体结沟,这是两个最早被测定的晶体。结构分析指出,这类化合物是正负离子在空间 同期性排列的无限结沟,并无单个分立的 NaCI分子存在。通过结构分析,还测定了原子间
的距离。在X射线结构分析所得的晶体结构数据的基础上,朗德在 1920年,瓦萨斯雅娜在 1923年根据离子间的接触距离,得出第一批离子半径的数值。中学课本中氯化钠晶体中 Na+CI-的排列方式示意图所表示的 NaCI晶体结构就是在上述实验成果的基础上制做的模
型。
在X射线衍射发展的同时,电子衍射和中子衍射在晶体结构测定上的应用,也取得了
进展。通过详细分析电子衍射数据可以得到电子密度图, 由电子密度图能求出离子半径。 图
1即是通过NaCI晶体中一对钠离子和氯离子原子核的截面图。可以认为沿着氯化钠核间距 电子密度最小的那一点来划分核间距, 所得的半径与离子半径的大小成正比。 但很明显,图
中所标的电荷密度分布是从一个原子核到另一个原子核。 由极大值到极小,再到极大。一般
负离子半径要比正离子大。可以认为这种实验的结果对于我们认识离子就更深入、 更实在了。
图1 晶体中一对NQ单元的电子电商密度
对离子的认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