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由来是什么?
【仅供学习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清明节的由来是什么?【一】
清明将至,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七夕节是为了纪念牛郎织女的团圆,中秋节则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故事有关。对于清明节的由来,却有着一个同样感人但却鲜为人知的美丽故事,关于一代君王与他的开国功臣。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_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于是又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清明节也可以反映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清明节,正值春天,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天气往往是阴雨连绵。古代素有春祭的习俗,所谓一年之际在于春,尤其在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春天显得格外重要,它甚至可以决定这一年的收成情况。国人普遍有一种信仰,过世的先人们会在冥冥之中保佑他们的后辈,而后辈对先人的祭拜也可以让一颗孤独的心得以宽慰。
气清景明,郊外的树林绿意盎然,溪水潺潺,鸟语花香,正是最适合踏青的大好时光。
清明节的由来是什么?【二】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_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
清明节的由来是什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