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医内科学 中风ppt课件.ppt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3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 风
1
整理版ppt
目的要求
了解中风病的发病情况、历史沿革及其研究进展。
熟悉中风的病名概念, 证候特征和调护。
掌握中风的病机要点、诊断、鉴别诊断、辩证要点及各证型的辨证论治。
2
整理版ppt
概 念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症状。
1、发病特点:发病突然,起病急骤。
2、症状表现:病情的轻重是根据有无神昏表现。
3、因变化多端而起名为:“中风”,又因发病突然又称之为“卒中”。
3
整理版ppt
沿 革
《内经》中没有中风的病名,但有关中风的论述较详;在病名方面,卒中昏迷期间成为仆击、大厥、薄厥; 半身不遂者则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风痱等病名;
在病因方面,认识到感受外邪,烦劳暴怒可以诱发本病。还认识到与体质和饮食有关。
《灵枢.刺节真邪》:“虚邪偏客于身半,……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素问.通评虚实论》:“……仆击,偏枯……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
4
整理版ppt
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以“内虚邪中”立论,东汉张仲景认为“络脉空虚”,风邪入中是本病发生的主因,并以邪中深浅,病情轻重分为中经中络,中脏中腑。治疗以疏风散邪,扶助正气,小续命汤、大秦就汤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以“内风”立论,张元素认为病因是热;“心火爆盛”;“正气自虚”,“痰湿生热”。
元代王履提出“真中”、“类中”病名;
明代张景岳认为本病与“外风”无关,提出“非风”之说,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李中梓明确提出闭、脱二证;叶天士“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提出滋液熄风,补阴潜阳以及开闭、固脱。王清任提出,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于“气虚血瘀”,创“补阳还伍汤”。
5
整理版ppt
大体范围
西医学中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与本病相近。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相当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局限性脑梗塞,自发性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6
整理版ppt
病 因
内伤积损:素体阴亏血虚,年老体衰,将息失宜
劳欲过度:烦劳过度、房事不节
饮食不节:肥甘厚味、辛香炙慱、饮酒过度
情志所伤:五志过极以抑郁恼怒为主、烦劳紧张、素体养盛
气虚邪中:气血不足,脉络空虚,风邪入侵;痰湿素盛
7
整理版ppt
病机
内伤积损
肝肾阴虚
肝阳偏亢
水不制火
阳亢风动
劳欲过度
损伤肾阴
饮食不节 脾失健运 热极生风
聚湿生痰 痰湿生热
风火痰湿
窜犯络脉
情志所伤(以郁怒为主)
肝气不舒 气郁化火 肝阳暴亢 引动心火
阴精暗耗 肝肾阴虚
气虚邪中
风邪痹阻经络
痰浊闭阻经络
脉络空虚
气血上逆、上蒙清窍
8
整理版ppt
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
病理基础:肝肾阴虚
病理因素:风、火、痰、气、瘀
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肾阴虚,气血衰 少;标实为风、火、痰、气、瘀

病机归纳:虚(阴虚、血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气滞)、血(血瘀)
9
整理版ppt
病势:
轻、浅——中经络
重、深——中脏腑
闭证
脱证
阳闭
阴闭
演变:
由闭转脱
中经络
中脏腑
恢复期
后遗症
根据有
无热象
中脏
中腑
痰火瘀热
痰浊瘀阻
气虚血瘀
有无神昏
10
整理版ppt

中医内科学 中风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相惜
  • 文件大小1.44 MB
  • 时间202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