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及前DIC诊断标准之一(供讨论)
宋善俊 胡 豫
一、DIC
1、存在易引起DIC的基础疾病。
2、有下列2项以上临床表现:
(1)多发性出血倾向。
(2)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
(3)广泛性皮肤、粘膜栓塞,多脏器功
能衰竭。
(4)抗凝治疗有效。
精品资料
你怎么称呼老师?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教师的教鞭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3、实验室检查 同时有下列3项以上异常
(1)血小板小于100×109/L或呈进行性下降 (肝病、白血病患者血小板小于50×109/L)。
(2)(,)。
(3)3P试验阳性或D-二聚体升高(阳性)。
(4)PT延长3s以上或呈动态变化(肝病延长5s以上),APTT延长10s以上或缩短5s以上。
(5)AT-Ⅲ活性小于60%(不适用于肝病)
(6)血浆因子Ⅷ:C活性小于50%(肝病必备)
(7)DIC相关分子标志物异常:
:F1+2,TAT,FPA,
SFMC。
:D-D二聚体,PAP。
:B-TG,PF-4,
TXB2,P-选择素。
,TFPI 水平下降。
二、前DIC
1、存在易致DIC的基础疾病。
2、有下列一项以上临床表现:
(1)皮肤、粘膜栓塞。
(2)不易以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障碍。
(3)不明原因的轻度或可逆性重要脏器功能障碍。
3、有下列3项以上实验异常:
(1)血标本易凝固或PT、APTT缩短5s以上。
(2)血浆血小板活化分子标志物增加:β-TG,
PF4,P-选择素,TXB2。
(3)凝血激活分子标志物含量增加:F1+2,TAT,
FPA,SFMC。
(4)抗凝活性降低:AT-III,PC等。
(5)血管细胞内皮分子标志物升高:ET-1,TM。
(6)纤溶激活分子标志物含量增加:D-二聚体、
PAP等。
(7)TF、TFPI含量增高。
DIC及前DIC诊断标准之二(供讨论)
一、DIC
1、存在易致DIC的基础疾病。
2、有下列二项以上临床表现:
(1)严重或多发型出血倾向。
(2)不能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障碍或休克。
(3)广泛性皮肤、粘膜栓塞、灶性缺血性坏死、
脱落及溃疡形成,或不明原因的肺、肾、脑
等脏器功能衰竭。
(4)抗凝治疗有效。
DIC及前DIC诊断标准 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