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战略决策对比二、评价国共双方的战略三、总结?在中国近代史上,历时八年的抗日战争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时期。抗战的胜利,无疑是全民族众志成城,共赴国难,前仆后继, 浴血奋战的结果,也是与世界反法西斯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分不开的;另一方面, 中国抗战也极大地鼓舞和支持了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在整个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重要地位。抗战与战时外交也有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战争是外交成功的基本保证, 没有不屈不挠的抗战就没有外交的成就; 同时,外交上的努力与成功也为坚持抗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抗战之初,中国政府即通过各种途径,包括国联会议和九国公约会议,把中日冲突诉诸国际社会,争取各国的同情及有利害关系各国的支持;中国利用与德国二三十年代建立起来的关系,使德国维持了半年多的中立;同时中国极力发展与苏联的关系,使苏联从 1938 年到 1941 年苏德战争爆发前成为中国军火的主要供应者;中国也努力推动美、英(尤其是美国)政策发生积极转变,反对两国对日妥协的倾向,使两国逐步确立起制日援华政策,为以后的盟洋战争爆发后, 中国在坚持抗战四年半之后,与美、英、苏一起领衔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从 1942 年 10 月到 1943 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等条约所赋予两国的在华特权,以后又与别国签订了相关条约,一个世纪以来作为中等条约体系终于崩溃; 1943 年 10 月中国代表签字于四大国《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奠定了未来联合国的初步基础; 12 月中、美、英三国的《开罗宣言》向全世界宣告,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群岛都将归还中国,中国人民收复失地的神圣使命、中国的领土完整得到了庄严的国际保证; ? 1944 年9、 10 月,中国代表参加了筹建联合国的敦巴顿橡树园会议, 1945 年4至6月, 中国与美、英、苏三大国一起发起了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得到了长远的保障。战时中国外交的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它既取决于中国本身的努力, 也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各国的实际需要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同时,由于中国毕竟还是一个弱国,就其综合国力而言与当时的其他三个大等态度对待中国,因此在战时外交中仍然留有不少不尽如人意之处。?对抗战初期(1931 — 1937) 保卫苏联与抗日口号的提出;坚决抗日,开赴抗日前线;反对欧美等一切帝国主义国家。全面抗战爆发时期将抗日外交作为中共外交政策的基点;主张建立反日统一战线;争取国际援助;揭露英美绥靖政策。抗战相持阶段时期初期中共外交政策出现起伏,即对英美的排斥和战争责任的指控;对苏行动的过度认可和承认;同时坚决抗战,成为抗日运动的中流砥柱。抗战相持阶段后期中共对英美外交政策的调整;让世界了解中共抗战;对欧美不公正指责的反击;对苏外交中独立自主原则的强化。全面反攻时期对苏一边倒政策开始形成;加强与英美等等。?对抗战初期(1931 — 1937) 团结应该团结的朋友——与苏联复交与持续升温;寄托行外交——与法西斯国家、民主阵营对等交往。全面抗战爆发时期国民党主要是以战谋和外交政策,即以战谋和,希冀日本快速停止侵略活动;力求他国介入,谋求国际调停;争取苏联援助,求得共同安全。对抗战相持阶段时期初期执行两面外交政策,即对日妥协外交,秘密媾和;对苏积极外交,获取更多援助;争取英美放弃绥靖及中立态度,建构更有利的抗日环境。抗战相持阶段后期国民党的外交政策调整,即与英美外交急剧升温,外交重心开始转移;对苏关系开始出现逆转,中苏关系开始恶化;加强与盟国的合作,谋求大国地位修约外交积极展开,取得相当大的成效。全面反攻时期国民党此间的外交政策:谋求苏联对日宣战;; 解冻对苏关系;对美外交分歧与调整。?抗战期间,国民党始终没有拿出办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同时,大批地抽壮丁和繁重的劳役、沉重的赋税以及地方官的肆意盘剥,使农民阶级对国民党政府越来越不满,农民暴动事件时有发生。国统区的工人在抗战初期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 但随着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的推行,工人开始反对国民党的妥协投降活动。到抗战后期,工人将斗争矛头直指国民党当局,爆发了四川盐工反对抓壮丁的斗争和反对特务迫害的大规模游行示威, 1945 年的“胡世合事件”中,仅重庆就有 20 万工人走上街头,抗议政府对工人的迫害。工人、农民的不满和反抗,使国民党丧失了最广大民众的支持, 风起云涌的群众反抗运动、巨大的离心力预示着不久的将来国民党的统治终将被人民所抛弃。? 此外,抗战期间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战略对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