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76邓勇—案例—认识时分.doc


文档分类:通信/电子 | 页数:约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276邓勇—案例—认识时分
暑期培训第一天,有幸观看了北碚区教委组织的青年教师数学赛课活动的录像片段——朝阳小学吴老师的《认识时分》一课,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钟面已有的基础上,再来认识时分以及时和分的进率。吴老师的设计与教学让我着实收获,体会颇丰。
1、开课即简短有效,又具数学味。
联系学生喜欢的“神舟九号”上天,一方面上天的气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通过“神九”上天的时间描述了解时间单位和本节课所要认识的时间单位。
2、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
吴教师非常清晰地知道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问:“关于钟面,你都了解些什么?”教师简洁的问语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生争先恐后地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时间的知识,比如钟面上有12个数字,有时针、分针以及整时的认读方法等等,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教师趁热打铁,引入新知,通过再次让学生观察钟面,找出了钟面上的知识: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
3、时分知识的构建务实有效,注重学生体验过程。
吴老师从数钟面大小格数迁移到时分认识,从直观到抽象,让学生理解掌握时分及其时分关系,这样安排不仅分解了本课的重难点,而且让学生在操作、交流、评价的过程中构建新知。如在突破“认识时分的关系”这一教学难点1时=60分,60分=1时,吴教师又巧妙地借助拨分针1圈,记住自己时针的位置,看看拨分钟1圈后时针的位置变化。再次验证1时=60分,60分=1时。
4、课堂关注人人,学习方式多样,双主共学体现充分。
教学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以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学生通过“看一看”“拨一拨”等操作活动,充分利用钟面这一实物,观察认识钟面,突破了“时分的关系”这一教学难点。学生在操作中交流,在交流中感悟,在感悟中建立了时间的模型。
在活动中,教师只是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学生创设合作的机会,如:同桌合作拨钟,同桌互说时间。这些有趣的合作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机会,此时,教师关注的是孩子的差异,师帮生、生帮生,这样既面向全体学生,又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学生经历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76邓勇—案例—认识时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rp539604
  • 文件大小19 KB
  • 时间202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