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室温超导:梦想不再遥远
高温超导材料已经并将有望给人类的生活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时
速高达500公里的超导磁悬浮列车、没有能耗的超导输电线 这些
令人振奋的应用前景,既是人类的美好希望,更是激励科学家不断探 索的巨大动力。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超导材料科学家皮克特的最新研究成 果向人们揭示,室温超导材料的问世和广泛应用也许为期不远,科学 家有望找到在极其炎热的夏季温度(甚至超过 100 C)下依然可以有
效工作的室温超导材料。
不断挑战高温上限
超导材料是在一定温度下没有电阻的导体。在物理学和材料科学 的发展进程中,无数顶尖科学家倾力于超导材料研究,超导材料临界 温度的不断提高凝聚了无数科学家的心血,高温超导材料研究仍是科 学家一直关注的前沿领域。
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海克 卡茂林-昂尼斯
( HeikeKamerlingh-0nnes )首次意外地发现了超导现象: 将水银冷却 到接近绝对零度(— C)时,其电阻突然消失。后来他又发现 许多金属(例如铝、锡)和合金都具有与水银相类似的特性:在低温 下电阻为零(这一温度叫超导材料的临界温度),由于它的特殊导电 性能,昂尼斯称之为超导态。昂尼斯也因此获得了 1913 年诺贝尔奖。
昂尼斯和其他许多科学家后来又发现了 28 种超导元素和 8000 多种超导化合物。但出现超导现象时的温度大都接近绝对零度(-
273 C)。这些超导材料没有太大的实用可能性和经济价值。
然而,从那时起,科学家一直不断尝试提高超导材料的临界温度。 直到 1973 年,英美科学家发现了超导合金 ——— 铌锗合金,其临界超 导温度为 ,才使超导材料研究走上了快速路,这个纪录保持了 13 年。
1986 年,在瑞士国际商用公司实验室工作的德国科学家贝特诺 茨和美国科学家缪勒,发现氧化物(镧-钡-铜-氧)陶瓷材料在 43K( — 230 C )的较高温度下出现了超导现象,打破了传统 氧化物陶瓷 是绝缘体 ”的观念,引起了全球科学界的轰动。他们也因此获得 1987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此后,美籍华人学者朱经武、中国物理学家赵忠贤领导的研究小
组相继发现了在98K( — 175 °C )( — °C)有超导现象的超导 材料。 1987 年底,铊—钡—钙—铜—氧化材料又把临界超导温度的纪 录提高到 125K。
从 1986 — 1987 年的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临界超导温度竟然提 高了 100K 以上,这在材料发展史上,乃至科技发展史上都堪称是一大 奇迹。
高温超导材料的不断问世,为超导材料从实验室走向应用铺平了 道路。然而,寻找室温下的超导材料才是科学家最大的梦想,因为室 温超导材料极可能引发一场全球性的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
迄今为止,科学界公认的最高超导临界温度是 138K ,但科学家 依然没有找到圆满的理论解释,很多物理学家因此对找到一种廉价、 无需冷却的超导材料的前景表示悲观。对此,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威廉 利 特勒评价道: “很多研究人员在室温超导体研究方面存在心理障碍,克 服这种障碍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挑战。
室温超导梦想不再遥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