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教研论文.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教研论文

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
界首市西城中心校 吕世兰
2015年4月22日
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
界首市西城中心校 吕世兰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现实的特定操作过程中对自己活动过程的性质作反省抽象而产生的,学习数学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教学活动,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在“做”中发现、“做”中感悟、 “做”中理解、“做”中解决,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使学生经历、感受、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现数学思维过程,让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天地。
一 、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集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教师根据学生已经具备的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学时,先让学生观察春夏秋冬自然风光的录像。一年中,春夏秋冬四季更换,周而复始,获得了对“循环”含义的初步理解,再让学生举出每星期从星期日到星期六,通过了星期六又是星期日……周而复始,无穷无尽。这些自然现象都属于循环现象,让学生观察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循环现象,学生通过试算“7÷3、10÷9”,掌握了循环小数的含义。
2.还原“生活画面”,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大多来源于生活实际,而这些生动的内容一旦被列入教材,就成了抽象的概念,如果教师能创造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还原和再改造,将数学知识融合于生活中,勾勒出生活画面,就可以帮助学生学好数学。如教学“加减混合运算题”时可从“公共汽车上的人上下车”这个问题引入,这样增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生活经历”,创设问题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需求教师更多的是配置生活原型。有些问题不能真切地在课堂上展现出来,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经历过,教师可通过创造性活动,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材料,用问题情境模拟出来,让学生亲自体验。如教学“相遇问题”应用题时,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就让二位同学模拟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中途相遇的情境,使学生真切地感受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掌握了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的结构特征。
二.实现数学生活化再扩展
1.返璞归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环境。
我国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互依存,相互融合,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而生活问题又可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故此,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我们必须将现

教研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c69885
  • 文件大小33 KB
  • 时间202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