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读“入境”悟“相思”
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
【摘 要】在古诗词教学中,高质量的涵泳诵读是一条引领学生“入境”欣赏的有效路径。在统编语文教材五上《长相思》的教学解读中,教师通过一读初相见,二读问心情,三读共情境,四读赏妙笔的层层推进,帮助学生渐入佳境,抵达深度阅读,更好地理解词人的心境及词的意蕴。
【关键词】语文教学;涵泳诵读;《长相思》;追问引导;入境共情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09-0042-03
【文学批评家汪政先生在谈论今天的小学语文教学时,曾有这样的表达:我们在教我们的孩子学习我们自己的文字,自己民族的语言时,首先考虑的可能还不是教育技术的问题,我们首先关注的也未必应该是教学策略方法的角度,我们可能更多的还是要关注我们的母语,也就是汉语言本身的特点和规律,触摸到语言内在的节律和心跳,我们才有可能去判断哪一种教学方法是好的。反复地诵读涵泳,孕育了中华民族文学繁荣的时代和进入世界文学史的大家。这些,其实是真的值得今天的语文教师去认真思考的问题。
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隽永含蓄、情景交融,自带审美特征。涵泳诵读是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方式。在传统文化中寻找文学精髓和教育精神,以民族的方式来学习民族的语言是一条能够经得起岁月检验的道路。笔者以统编语文教材五上清词《长相思》的教学解读为例,探究涵泳诵读的教学策略。
一、一读初相见
儿童的认知总是由浅入深,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读准词和初步了解词的字面意思是两个基本阅读要求,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轻松实现。学习是学生自主认知和建构的过程,所以,教师应当适时放手。在首次朗读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出最基本的要求,要求学生对照注音把词读准确,对照注释读懂词的意思,接着以学习小组的方式进行检查。一读环节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是读准字音,第二层是读懂意思,且读懂意思后应再次进行朗读。
这一教学环节中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理解了词意的基础上朗读后,教师应追问学生:你感觉这次朗读和第一次朗读有什么不同?有进步吗?为什么?这样的追问是非常有必要的,既能帮助学生自我肯定,也能帮助他们反思成功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读好古诗词的基础方法是读懂意思。这也实现了一读“初相见”的目的,学生和这首词“认识”了,知道这首词的基本内容了。
二、二读问心情
《长相思》上片描写跋涉行军之旅的遥远与辛苦,夹杂着许多无奈的情绪;下片叙述了深夜风雪交加,搅碎了思乡之梦,词人倍觉惆怅无奈。全词描写了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词人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
这些情感通过教师的讲解很难进入儿童的认知世界。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对客观的外部世界的简单反映,而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学生对世界的独特理解,是一种有意义的建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认知和理解的机会,并予以恰当的指导。教师要努力创设以诵读为目标的语言实践活动:读、说、想、再说、再读,辅以有质量的追问,使儿童
四读入境悟相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