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神昏抽搐次学习教案.pptx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4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会计学
1
神昏抽搐(chōuchù)次
第一页,共47页。
教学目的(mùdì)与要求
重点:


难点:
(sǔnhài)超声心动图的表现。
、丙种球蛋白的使用方法。
第2页/共47页
第二页,共47页。
第3页/共47页
第三页,共47页。
一、概述(ɡài shù)
定义:以全身血管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发热(fā rè)性出疹性疾病。
临床特点是不明原因发热(fā rè)、手足硬肿和脱皮,多形红斑,球结膜充血,草莓舌,颈部淋巴结肿大。
第4页/共47页
第四页,共47页。
发病情况
年龄:<3岁占80% ,1-2岁最多
性别(xìngbié):男:女 -:1
季节:4〜5月,11-1月较多
中国:1983年报告为139例
日本:1990年报告有10万人
1995年报告为3991例(福冈)
每年以5倍以上的速度增长
第5页/共47页
第五页,共47页。
中医(zhōngyī)古代认识:
中医属于“温病”、“疫疹”、“温毒”、“阳毒发斑”范畴。
病因病机:
《温病条辨》:“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患斑毒病候》:“斑毒之病,是热气入胃,……状如蚊蚤所啮,赤斑起,周匝遍体。此病或是(huò shì)伤寒、或时气、或温病,皆由热不时歇,故热入胃,变成毒,乃发斑者。”
第6页/共47页
第六页,共47页。
中医(zhōngyī)古代认识:
《疫病篇》:“疹出于胃。古人言热未入胃下之,热乘虚入胃,故发斑。热已入胃,不即下之,热不得泄,亦发斑。”
症状:
《临证医案指南》卷五:“喉痛,丹疹,舌如珠,神躁暮昏……”
辨证论治:
《温热(wēn rè)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卫气营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第7页/共47页
第七页,共47页。
二、中医(zhōngyī)病因病机
肺经郁热 持续发热
温热 燔灼脉络 遍发红疹
火毒上攻 两目红赤,咽喉肿痛
蕴于肌肤 温毒遏郁 手足肿胀,关节(guānjié)疼痛
侵犯营血 痰热阻络 淋巴结肿大
热盛伤津 杨梅舌、唇红皲裂
邪毒 阴伤气耗 肢端脱皮
气血衰竭 变生他证
本病病因是温热邪毒,病位在肺胃,侵犯营血,累及心。
第8页/共47页
第八页,共47页。
三、病因(bìngyīn)病理
病因:感染(EB病毒,RNA病毒,链球菌,立克次体)、环境污染、化学品过敏。
发病机制:免疫活化、免疫损伤。
(shītiáo)。

,补体激活。
第9页/共47页
第九页,共47页。
病理变化分为以下四期:
Ⅰ期(初期)约1-9天:小血管炎。
Ⅱ期(极期)约10-26天:中等动脉血管炎。
Ⅲ期(肉芽肿期)约27-60天:急性炎症消退,中等动脉肉芽肿。
Ⅳ期(陈旧(chénjiù)期)数月至更长时间:中等动脉血栓形成,动脉瘤以及瘢痕形成。
第10页/共47页
第十页,共47页。

神昏抽搐次学习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z_198613
  • 文件大小2.52 MB
  • 时间202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