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章社会行为
第一页,共26页
第五章 社会行为
第一节 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
第二节 人类的侵犯行为
第三节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第四节 责任分散理论
第二页,共26页
第一节 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
一、遗传与环境的作用
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灵魂与动物不同,它有意识和自由意志。强调外界环境因素对行为的决定作用。
华生认为人的行为除了少数简单的反射外,完全是由外界环境塑造的,
2 、麦独孤强调了基于遗传的本能因素。他指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可以用本能解释,本能加上一些经验的作用过程,就能构成人类的一切活动,并进一步形成个人品质与民族特性。
弗洛伊德甚至把本能理论推向了极端,早期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动机都和性本能冲动有关。
3、(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就认为:个人的行为不是由动机、本能、特质等内在因素决定,也不是由环境力量所决定,而是由个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的。
第三页,共26页
二、遗传因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
1、 生物学理论
达尔文的进化论从自然选择的角度分析了生物遗传因素在有机体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个体由于基因构成的不同而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同,适应的生存,不适应的则被淘汰。
爱克曼(Ekmam)等人确实也发现了人类情绪表达的普遍性(不同国家、地区基本一致)、内在性(自然产生的过程)及一致性(儿童与成人一致)的证据,这些证据都支持了进化论对人类情绪发展的解释。
2、遗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任何一种心理特质与行为都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是在不同的心理特质与行为层面上,遗传影响的大小不一样。
普劳明(Plomin 1987)指出不论基因性影响的大小如何发生变化,它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影响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加大。从特质上讲,基因对身体和智力特征的影响要大于它对社会与人格特质的影响。
第四页,共26页
三、遗传因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
1、家庭环境
家庭是人们接受环境影响的主要场所,个体的人格成长与社会技能的掌握主要是在家庭之中完成的。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极为不同的影响,即使在同样的家庭中,孩子也面临着不同的对待方式。如阿德勒在分析出生顺序的时候所认为的,父母对待不同顺序孩子的方式不同,从而造成了孩子们在依赖感、成就行为等方面的差异。
2、文化环境
与生物进化一样,文化也存在着进化的问题。文化进化是指文化特征由上一代向下一代传递的过程,它往往以文化与社会规范的形式表现出来。按照文化进化的观点,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与文化环境,文化不仅向个体的发展提供了目标与内容,而且社会化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影响个体的过程。
第五页,共26页
四、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在人类心理与行为的发展中,遗传与环境的作用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遗传提供了生理上的基础,而环境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1、遗传建构环境的观点
三种形式:
被动型:父母向孩子提供遗传特质和经验,使遗传与环境不可避免地发生关系,如家里的藏书量和父母对读书的兴趣对孩子的影响;
唤起型:孩子在遗传基础上作出某种反应后,这些反应进一步强化了遗传特征,如爱笑的孩子受到的关注比消极的孩子多,而受到关注本身又会强化笑的行为;
主动型:人们基于遗传特征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
第六页,共26页
2、行为遗传学的证据
遗传和环境影响行为,它们的相对影响到底有多大一直是人们争论的问题,行为遗传学为了区分二者的相对影响,提出了两个前提:
一种心理或行为(智力分数),如果在不同的时间及情境下相一致,那它就可以归于遗传;
一种心理或行为(攻击行为),如果可以通过持续强化而使之巩固下来并保持稳定,就认为它由环境决定。
行为遗传学认为遗传并不直接决定行为,它只是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而行为的发展则受环境的影响。以身高为例,来自父母的遗传和环境中的营养因素同样重要。
第七页,共26页
家系研究 发现在亲属当中出现精神分裂症的概率是一般人群的9—13倍。
双生子研究通过对同卵双生子(Monzygotic)和异卵双生子(Dizygotic)的研究来区分二者的影响。
例如,,,也就是说,智商差异的50%源于遗传。指出在人格特质上遗传的作用占50%,大于环境的影响。而在分裂症与情感异常上,环境的影响大一些(约为20—50%)。智力的50—80%基于遗传,15—25%与后天环境有关;酗酒则主要由遗传决定。
第八页,共26页
3、概率渐成论
认为是来自机体内部与外部的环境信息激活了DNA,从而产生了适当的蛋白质。在有机体的发展中,基因起了一部分作用,环境则起着另一种作用,二者的协作是构成有机体的重要前提。
社会心理学章社会行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