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十注意古诗词鉴赏是近几年来考核考查的重点项目。所谓鉴赏是指读者阅读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语言的媒介, 获得对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或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验, 引起思想感情上强烈反应, 得到美的享受, 从而领略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古诗词鉴赏, 对众多的学生而言都觉得有点难。那么, 在理解鉴赏古诗词的时候, 到底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结合具体的作品来谈一谈几点注意事项。一、注意作品中的“意象”。从形象出发,鉴赏古典诗词,应该充分考虑到它们创造形象的特点。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短小的抒情诗, 并没有塑造什么典型人物。因此, 我们不能用分析戏剧、小说的方法, 从诗里寻找典型人物形象。古典诗词的形象, 是借助客观物象( 如山川草木等等) 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 我们姑且称之为“意象”。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 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 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 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 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 意象所体现的情调, 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比如2002年高考的古诗鉴赏题,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要理解题目中的“折柳”的含义,关键就要能理解“柳”的意象。在学生学过的课文中包括一些常见的古诗词, 比如,“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笛中闻折柳, 春色未曾看”( 李白《塞下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 采薇》)。还有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歌词是: “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到,古诗中的“柳”是有特殊的含义的。柔顺婀娜、随风摆动的“柳”和“留”谐音, 另外古人还有折柳送行的习俗, 这就很容易引申到“柳——留——惜别——依依不舍”的层面上来。使人联想到, 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 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 就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 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这样, 诗中“折柳”一词所寓含的“惜别怀远”之意就比较容易理解了。二、注意作品中的“细节描写”。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 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 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艺术的特质在于它的形象性,而鲜明的形象和细节描写是分不开的。常言道: 一滴水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 一片枯叶能显现肃杀的清秋, 窥一斑而见“全豹”;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这种“见微而知著”的效果,不可一概排除。当然, 艺术描写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 就诗歌来说, 诸如比喻、夸张、景物烘托、气氛渲染等等, 都是成功的艺术手法, 而运用活生生的细节, 集中、凝炼、鲜明、生动地体现神韵, 自有其奇妙的艺术功效。一首小诗,以细节为中心组成全篇,往往能显得凝炼、集中、韵味无穷。像暴露杨贵妃贪食荔枝的腐化生活, 史书有详细地记载(见《新唐书·杨贵妃传》,李肇《国史补》“杨贵妃好荔枝”条), 苏东坡也以较长篇幅作了淋漓尽致的描绘(见《荔枝叹》), 而在杜牧的笔下, 仅凝结成四句小诗:“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 一切尽在不言中了。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 由此可见, 千里迢迢飞送荔枝, 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 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 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 “妃子笑”的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元稹的小诗《行宫》, 寓引古鉴今之意, 抒凭吊今昔之情,向来极负盛名。诗云: “寥落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唐诗别裁》说它:“只四语已抵一篇长恨歌矣。”《养一斋诗话》称它: “一十个字,足赅《连昌宫词》六百字, 尤为妙境。”究竟妙在何处?在于“小处寄慨, 倍觉喝叹有情。( 纪昀)。诗人只是选取了白头宫女“闲坐说玄宗”的细节组成全篇。按说,这些宫女从红颜到白发,在冷宫痛苦熬煎了一生,其罪, 非玄宗而谁?她们应该怨玄宗、怒玄宗、恨玄宗, 然而, 诗人抛开了许多激烈的事情不用, 只是让这些宫女,闲坐无聊,数说玄宗昔时的繁华,谈资以消磨时光。如今, 她们既不愤激, 也没有感叹, 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 甚至谈起自己的过去, 像谈论别人的故事一样, 心如死水, 无怨无恨。“闲坐说玄宗”看似轻笔带过, 然而, 厚积薄发, 蕴含了诗人多少不胜今昔之感慨! 所以, 沈德潜赞曰:“只说玄宗,不说玄宗长短,佳绝! ”下列小诗,都是以细节描写为中心组织全篇,
古诗词鉴赏十注意-word资料(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