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5、《诗词六首》导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诗词的基本知识并背诵默写这六首诗词。 过程与方法: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词的意境,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背诵,体会五首诗词的内涵。
教学难点:诗词的意境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品味法、赏析法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黄鹤楼》 《钱塘湖春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崔颢,(?— 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盛唐诗人。开元十年 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足 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诗名早著,影响深远。著有《崔颢 集》。
2、黄鹤楼——黄鹤楼, 屹立在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的黄鹤矶上。 它背靠蛇山, 俯瞰长江,气势轩昂宏伟,耸天峭地。远远望去,峥嵘的楼影隐现于缥缈的烟雾 之中,壮丽辉煌,宛如仙宫琼殿,自古就有“天下绝景”之誉,曾与湖南的岳阳 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为我国江南的三大名楼。
二、自主学习 :自读全诗,自译全文
三、合作学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 因见崔颢此作, 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严羽《沧浪诗话》 谓:“唐 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 就更大了。
4、具体赏析: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古代的仙人已乘 黄鹤飞去,这里只剩下一座黄鹤楼。从楼的命名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黄鹤楼 因其在武昌黄鹤山而得名。 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 费文玮也登仙驾鹤于 此。仙人乘鹤,本属虚无, “已乘”二字,以假为真,化虚无缥缈为真切实有。 “空余”二字,令人思接千载,心生遐想。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仙人驾鹤而去不回转,只剩下 白云千载浮荡在空中。“一去不复返”,令人深感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这 里又出现了一个“空”字,前面的“空余”写的是黄鹤楼,此处的“空悠悠”的 “空”写的是白云,黄鹤楼与白云相映,更突出“空”的意境,仙去楼空,唯余 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怎不令人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无限感慨!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空下的汉水,历历可见,对 岸的古木,那芳草茂盛的江中鹦鹉洲。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历历”“萋 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
尾联—— “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日暮时思念起遥远的故乡? 烟波中涌动着不尽的离愁。 “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使人的 心境复归于飘渺的忧思而益发深沉,不能自已。尾联点题,归思难禁的愁绪。 5、主题——通过对黄鹤楼景色的描写,抒发诗人的乡关之情。
四、板书: 黄鹤楼
起一用典引出黄鹤楼
承T感慨仙人已去 转一描写登楼所见 合T抒发思乡之情
(2)、学习 《钱塘湖春行》
一、 导入 :1、有关描写西湖的诗: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
---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
《黄鹤楼》导学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