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明清古籍鉴定.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明清古籍鉴定
明代刻书概述
  明代是我国雕版印刷业的繁盛时期,印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发明了饾版、拱花,套印本和插图本大量出现;印刷专用字体形成并广泛使用;除雕版外,活字印刷也得到了应用,木活字本、铜活字本也成为明本的一个特色;印刷地域、规模、品种都有较大的突破;线装取代了包背装,成为古籍的主要装订形式。明本书无论在刻书地区、刻书形式、刻书技术、刻书范围、民间书坊数量上等都远胜于前代。流传下来的明刻本以中后期作品较多,正统以前较少。
刻书机构
  明刻本依然分官刻、家刻、坊刻几种。官刻本中有内府本(包括经厂本)、国子监本以及其他中央机构和地方官刻的书帕本,还有介于官刻和家刻之间的藩府本。
  内府本即皇家刻本,现存南京内府刻本尚有《元史》《大明律》《大诰》及续编、三编,等等。迁都北京后内府刻书由宦官掌握,即司礼监所辖经厂,刻印的书多为《五经》《四书》《性理大全》等常见古籍,纸墨考究、书品宽大,但校勘不精,错讹较多。明朝在南京和北京均设国子监,因而有“南监本”和“北监本”之称。
南京国子监刻本  明皇子皇孙受封建藩的有许多人,据统计有四十多藩府。他们喜好刻书,刻了约五百种书。藩刻本校勘精审、纸墨讲究、刻印精良。
晋藩虚益堂刊刻  家刻、坊刻分布极广,除江浙一带和建阳仍书业发达外,北京、徽州、苏州、湖州、南京等地也兴盛起来。后期大藏书家毛晋,其家刻书品种之多超过任何一家坊刻,甚至超过北监,因毛晋的藏书处叫汲古阁,其刻本被后人称为汲古阁本。明刻本的特点与鉴别
  明代各时期刻书略有不同,前期黑口白绵纸,中期白口仿宋字,后期白口长字避讳。字体
  明初本受元代刻书的影响,都是赵体字,秀逸妩媚。建本同元建本,较瘦且圆劲的颜体字,往后则圆劲渐消失,变生硬,如慎独斋等刻本。嘉靖前后仿南宋浙本,用欧体字,但又不同,方板整齐,开始趋向规范化;到隆庆时字更加方板整齐,还用古体字,即把小篆揩写。建本的颜体字基本消失,变成点划生硬、撇捺较长的字体。到万历时字体更加方板,横平竖直,被称为“方体字”,印刷用的宋体字这时基本定型。天启时又出现了一种新方体字,变得更长了,称为长宋体。万历时还出现了一种写刻本,所谓写刻是区别于印刷专用的方体字,用赵体字,但不像明初本那么丰腴刚健,而是瘦削流丽。汲古阁本中少数在天启时用长方体字,有些用万历时的方体字,绝大多数把方体字压扁,横细竖极粗。版式
  明初本由白口、细黑口发展为大黑口,仍是双黑鱼尾,上鱼尾上方刻书名、卷次,下鱼尾上或下刻页次,左右双边或四周双边。嘉靖前后一律白口,单鱼尾,多左右双边。个别也有鱼尾上方刻书名的,如《文苑英华》《纪效新书》等。后期版心上方一律白口、单鱼尾,鱼尾上方刻书名,下方刻卷次,版心下方一般白口,少数是细黑口,有时在白口处刻上刻书者斋名号。多左右双边或四周双边。明代书册已由蝴蝶装变为包背装,因此没有书耳。建本有时在正文小题上端加鱼尾以突出。有些小说戏曲用两截版或三节版,上两截刻评语或插图。汲古阁本在版心下方标有“绿君亭”,后期则标“汲古阁”,有的在每卷首尾页版心中央刻有“汲古阁正本”。纸张
  明初本绝大多数用白绵纸,差的用黄绵纸,少用竹纸,用竹纸的多为后印本。嘉靖前后一般都用白绵纸,少用黄绵纸,用竹纸的多为后印本。万历以后多用竹纸,纸脆易破,色黄,有帘纹,

明清古籍鉴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好用的文档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2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