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枭雄”到“狗熊”
——《凤凰大视野·袁氏当国》观后感
袁世凯这个人物注定伴随着争议:是革命的英雄,还是窃国的大盗?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为他赢得了敬仰,更招致了唾骂。这个清末民初的风云人物,具备了政治手腕和军事才干的枭雄,最终倒在了自己亲手编织的权力牢笼里,变成了滑稽的狗熊。
在清末那个动荡的年代,袁世凯充分展示了他的才华和心机。小站练兵时期,他表现出了国人的治军才干,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训练出了一支装备精良,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的部队。当然在这之中他也毫不掩饰地表现了自己的野心,这支新军从上到下“只知军令,不知圣旨”、“只知袁宫保,不知太后、皇上”,朝廷的官军变成了袁世凯私人的武装。可以说,袁世凯的军阀夺权道路,从小站时期就已经初见端倪。
在对待义和团的问题上,袁世凯也展现出了敏锐的洞察力。他清醒地认识到,义和团组织领导散乱,没有理论纲领,更缺乏必要的战斗力,仅仅是乱世当中一股不成气候的民间力量。说得难听一点,就是“匪”。义和团“扶清灭洋”的行动更像是一场场闹剧,他们并没有真正打击到列强在中国的势力核心,反而给社会带来动乱和灾难。害民为贼,袁世凯对义和团的镇压,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正常社会秩序是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的。虽然过于血腥残酷的手段也为他招来了“屠民”的骂名,但治乱世用重典,严刑峻法似乎无可厚非。
当然袁世凯的飞黄腾达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才干(反过来说若是有才之人都能得到重用,大清国也不至于病入膏肓至此),他的政治手腕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宦海沉浮多年,能进则进,不能进则抽身退隐,蛰伏隐居以待天时。一旦时机成熟,坚决行动绝不手软,能拿的都装进自己腰包。
在戊戌变法的紧要关头,袁世凯临阵倒戈,把维新派卖给了西太后,这是他言而无信,首鼠两端的叛徒的一面;也是他善于审时度势,见风使舵的枭雄的一面。设使政变真的成功,西太后束手就擒,光绪皇帝亲政,中国便真的能一扫积弱,变法图强?康梁等人的主张,多是不知政坛凶险,仅凭一腔书生意气轻言改革的空谈。改革的阻力不仅仅在于西太后,而在于来自于整个盘根错节的旧体系,没有经济改革的铺垫,没有民众的觉醒,自上而下强制推行的革新只能是镜花水月。与其做一个忠臣被押赴菜市口,不如做一个叛徒以待将来。袁世凯不是不愿革新,只是他认为的最好时机尚未到来。等到大清一败再败,不改革无以生存的关头,他站出来以一个官僚的身份推行革新,等到一切尘埃落定,才发现:这与康梁的主张,原来并无多少出入。
在对待革命党的问题上,袁世凯更是充分显示了其枭雄本色。手握北洋重兵,要剿灭革命党简直易如反掌,但袁世凯却在胜利的前夜停下了脚步,转而与革命党议和。他把中衡,谋求自身的最大利益。最后他以极高的价码把大清江山卖给了革命党,扇子一摇,袁大总统走马上任。
但是帝制王朝的覆灭对于袁世凯来说并不一定是好事。离开了多年来如鱼得水的封建官场,
袁世凯对于民主政治并没有多少了解,这使得他经常落于被动,不得已频出下策,动用武力解决问题。暗杀宋教仁为他解决了一个政敌,却招来了一场讨袁战争。更可怕的是,在取得战争的胜利之后,袁世凯更加相信手里的枪杆子,希望通过武力维持自己的地位。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以武力强行拼凑的权力最终也有失去武力支持而倒塌。
用武力击败反对者的袁大总统终于看上了
读书心得原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