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
1
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一:六点 三十一分。
一、含义:
凡能祛痰或消痰,治疗“痰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化痰药;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和喘息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
二、 适应症:
主治痰证,咳嗽和喘息。
第1页/共107页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一:六点 三十一分。
1、痰证:
痰阻于肺之咳喘痰多;
痰蒙心窍之昏厥、癫痫;
痰蒙清阳之眩晕;
痰扰心神之睡眠不安;
肝风夹痰之中风、惊厥;
痰阻经络之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痰火互结之瘰疬、瘿瘤;
痰凝肌肉,流注骨节之阴疽流注等。
2、咳嗽、气喘。用于外感、内伤所致的各种咳嗽和喘息。
第2页/共107页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一:六点 三十一分。
三、应用注意:
1、注意配伍:化痰、止咳平喘三者常配伍同用。此外:
①根据痰、咳、喘的不同病因病机配伍其他类药物。
② “脾为生痰之源”,脾虚则津液不归正化而聚湿生痰,故常配健脾燥湿药同用,以标本兼顾。
③痰易阻滞气机,“气滞则痰凝,气行则痰消”,故常配理气药同用,以加强化痰之功。
2、温燥之性强烈的刺激性化痰药,凡痰中带血等有出血倾向者,宜慎用;麻疹初起有表邪之咳嗽,不宜单投止咳药,当以疏解清宣为主,以免恋邪。
第3页/共107页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六点 三十一分。
四、分类:
根据药性、功能及临床应用的不同,化痰止咳平喘药可分为温化寒痰药、清化热痰药及止咳平喘药三类。
第一节 温化寒痰药
第二节 清化热痰药
第三节 止咳平喘药
第4页/共107页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一:六点 三十一分。
第一节 温化寒痰药
药性特点:本节药物味多辛苦,性多温燥,主归肺、脾、肝经。有温肺祛寒,燥湿化痰之功,部分药外用有消肿止痛作用。
适 应 症:主治寒痰、湿痰证,如咳嗽气喘、痰多色白、苔腻之证;以及由寒痰、湿痰所致的眩晕、肢体麻木、阴疽流注,以及疮痈肿毒。
常用配伍:常与温散寒邪,燥湿健脾的药物配伍,以期达到温化寒痰、湿痰的目的。
使用注意:不宜用于热痰、燥痰之证。
半 夏 天南星
第5页/共107页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一:六点 三十一分。
半 夏《神农本草经》
【来源】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 。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时采挖,除去外皮及须根.晒干,为生半夏;一般用姜汁、明矾制过入药。
【处方名】
清半夏 法半夏 姜半夏
制半夏 生半夏
第6页/共107页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一:六点 三十一分。
【药 性】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功 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外用消肿止痛。
味辛性温而燥,为温化脏腑寒痰、湿痰之要药
味苦降逆和胃,为止呕要药
辛散温通、燥湿行气、祛痰散结、散痈消肿
第7页/共107页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一:六点 三十一分。
【应用】
1.湿痰,寒痰证。本品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要药。尤善治脏腑之湿痰。
治痰湿壅肺——配陈皮、茯苓,如二陈汤(《局方》);
湿痰上犯头痛、眩晕——配天麻、白术,如半夏白术天麻汤(《古今医鉴》)。
第8页/共107页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一:六点 三十一分。
【应用】
2.呕吐。半夏味苦降逆和胃,为止呕要药。各种原因(胃热、寒、虚)的呕吐,皆可随证配伍用之。
痰饮或胃寒配生姜-----如小半夏汤
胃热呕吐-----配黄连,
胃阴虚呕吐----配石斛、麦冬,
胃气虚呕吐----配人参、白蜜如大半夏汤。
第9页/共107页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一:六点 三十一分。
化痰止咳平喘药学习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