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想象力训练策略
想象,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它可以给人们的思想插上自由翱翔的翅膀,激发人们大胆探索,鼓励人们勇于创造。《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由此可见,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发明。加强想象力的培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抓住各种契机,采取各种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创设情境,引发想象力。
丰富的想象必须在一定知识表象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了许多语言生动、感情强烈,具有丰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课文。但是,正如艺术家科林伍德所说:“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再优美的文章,如果不加以想象加工,也只是一行行没有生命的文字而已。乐于想象是儿童的天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创设画面,感知情境,从而引发学生的想象力,把无生命的铅字变成一幅幅生动优美,或壮阔豪迈的画面和栩栩如生的形象。
1、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刺激来创设相应情境,引发想象力。
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教学插图,由于直观、形象,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的直接凭借,易于被小学生接受。除了视觉,还可以从听觉、嗅觉、触觉等方面去引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比如学习《绝句》这首古诗时,让学生观察图画之后,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这时,再播放几声清脆的鸟鸣声,并朗读:“两个黄鹂鸣翠柳……”这几声鸟鸣,就好象一把钥匙,开启了学生的想象之门,学生仿佛看到了两只快乐的黄鹂鸟正在枝头歌唱着,很快就进入诗中的意境,感受到诗中描绘的美景,从而更好地理解了古诗。又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春天在哪里》这课时,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想象春暖花开的景象,他悄悄喷洒了一些带有花香的香水。浓郁的花香打开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他们好象一下就看到了满园的花,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所以,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需要教师有技巧的引导,有时候,一声鸟鸣,一股花香,一句歌谣,甚至一阵凉风,都可以成为开启学生想象力的钥匙.
2、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创设相应情境,引发想象力。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感情强烈,,可借助于声情并茂的朗读,创设相应情境,来唤起学生内心的想象。如前苏联理论家卢那察乐斯所说:“许多隐蔽的美,无究无尽的艺术想象,都是在那种对文字作品朗读的高度中弄明白的。” 只有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用内心去感知,他们才会投入到文字所描绘的情境中,他们才会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一个个无生命的铅字变幻成有声有色,有情有境的故事。如教学《狐假虎威》一课,可抓住“大摇大摆”、“神气活现"等对狐狸的传神描写,让学生在朗读中揣摩角色的神态语气。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进入了故事情境,展开丰富的想象,他们仿佛看到了那只狡猾的狐狸,愚笨的老虎,整个故事也如同动画片一样再现于他们脑海。由此可见,有技巧地指导朗读,亦能巧妙地引发学生的想象力。
填补空白,激活想象力.
接受美学原理认为:“作品的美学价值是作者在创造过程中和读者在接受过程中共同创造的,这创造的基础便是空白”.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精彩的文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想象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