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相关文言词语,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难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设想】:
1、把诵读放在教学的首位,要用诵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讲讲读读,使课堂上时时有朗朗书声。
2、对诵读作具体指导,理解文章的层次.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3.探究创新法。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背诵《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源人生活的一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中也有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板书课题)
二、预习·导学
1。文学常识
参照导学案73页,作者知识卡片(教师提问)。《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述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诸侯争霸给人们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他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了此番言论。
(一)儒家经典著作
“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2.教师播放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正字音,大声朗读课文.
3。 字词积累(师引导,生完成导学案73页2题)
(1)给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ù) 矜寡孤独(guān)
男有分(fèn)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二、学习·研讨
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小组讨论解决)1、根据课下注解翻译课文.
2、划出自己不能解释的字词.
3、课堂交流翻译的情况,完成导学案73页问题一、二。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是故谋 闭而不兴(谋:奸邪之心。 闭:闭塞,这里作杜绝)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指老而无妻的人.)
4。教师具体指导朗读,分组合作学习,.
六、细读课文,探究讨论(边讲边板书)
1、理清文章脉络,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大道之行也”是总提,以下是分述:①天下为公②选贤与能③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共有三个方面:①故人不独亲其
大道之行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