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方法与过程: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 读背课文。2、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详略得当、张弛有度、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小组合作学习。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熟读课文。
3、积累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
(一)导入课文,简介《左传》。
有一场战争:它没有硝烟、炮火,它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就使强大的敌军不战而退,化敌为友。这是怎样一场特殊的战争呢?烛之武退秦师(板书)左丘明在《左传》中用很少的笔墨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先让我们走进《左传》。从复习习《曹刿论战》引入,进一步认识《左传》。可让学生回忆初中的有关知识,教师补充。
《左传》是我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二)秦晋围郑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园前6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上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礼遇他;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不妙又马上派兵出使晋国,与晋国结好。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而秦国也要争夺霸权,向外扩张。于是晋秦联合围攻郑国,且秦晋历史关系一直很好。
(三)理清层次
教师:请同学们用四字概括各段大意。(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各段大意)(板书)
第一段:秦晋围郑。
1)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
2)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
3)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可以看出秦晋关系,为下文埋下伏笔,可见作者行文缜密。
第二段:临危受命。
本段以简约之笔写人写事。
小组合作探究两个问题。(分组讨论并分组陈述)
1)佚之狐的话有何作用?
“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佚之狐可说是“一只狐”啊,从前不知举荐而今郑国危在旦夕才想起举荐烛之武是不是一只老狐狸?
2)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可惜,郑伯见烛之武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明显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还好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又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
烛之武退秦师 (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