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穿刺术
1
采取腹水标本常规化验、培养、脱落细胞检查、染色体检查等以助诊
2
( 一)
( 二)
( 三)
3
( 一)
( 二) 穿刺点一般在脐、 髂前上棘连线外 1/3 和中 1/3 交点,或脐与耻
骨之间腹白线中点旁 4— 5cm处( 通常选用左侧 )
( 三)
( 四) 以腹腔穿刺针逐步刺入腹壁,待穿透腹壁、针锋阻力消失时,可
用针筒抽取或引出少许腹水于消毒试管中备验。 然后于穿刺末尾接以
橡皮管,引腹水于地上的器皿中。如试验穿刺,用 50ml 注射器连于
1 号针头上,自麻醉点刺入,抽 50— 100ml
( 五) 放液完毕,拔出穿刺针,盖上消毒纱布,以胶布固定。大量放液
4
( 一) 放腹水速度要慢。 消毒前,以宽布带缚于上腹部。 当腹水流出时,
将布带渐拉紧,以免腹内压突然下降,引起内脏血管扩张发生休克。
( 二) 放腹水前后测血压、腹围,复查腹部体征,以便观察病情变化。
( 三) 放腹水过程中,注意患者脉搏、血压,若有面色苍白、出冷汗、
( 四) 大量放腹水可引起休克或昏迷、 水与电解质紊乱、 血浆蛋白质丢
失等严重并发症,故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予放液。初步放液一般不
宜超过 3000ml,以后每次不可超过 5000ml。
( 五) 腹腔注射药物要慎重, 很多药物不宜作腹腔注射, 抗菌素中以卡
( 六)
( 七)
( 八) 注意无菌操作,以免腹腔感染。
1
( 一) 诊断方面:各种白血病、原发性贫血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瘢、多
发性骨髓瘤、 黑热病、疟疾、伤寒、败血症等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二) 治疗方面:作为药物或多量液体的输入途径。如葡萄糖、生理盐
2
( 一)
( 二) 急性传染病、败血症或某些寄生虫病如黑热病、疟疾病等,当诊
( 三) 网状内皮系统疾病及多发性骨髓
3
4
( 一) 髂前上棘穿刺:其优点为此处骨面较宽平,易固定且安全,唯骨
1) 病员仰卧, 有明显腹水或肝脾极度肿大致腹部非常膨隆者, 可取半
2) 在髂前上棘后约 1cm处为穿刺点,用 2%的碘酊和 70%酒精消毒皮肤,
3) 用 1%
4) 将骨穿针的固定器固定于离针尖 1 5cm
5) 操作者左手食、拇指固定于髂前上棘面侧,捏紧皮肤,右手持穿刺
针与骨面垂直,边旋边推进约 1 5cm,一般可达骨髓腔。否则,可
谨慎再钻入少许,拔出针芯,以 10ml 注射器吸取骨髓液约 0 2— 0
3ml,制髓片 5— 10 张。如穿刺针已进入骨髓腔而抽不出骨髓液时,
可能因针腔被骨屑或骨膜片堵塞, 此时可重新插上针芯, 再深钻一些
或旋 90°或 270°,见针芯
6) 取得标本后, 将穿刺针连同针芯一并拔出, 以手指按压 2— 3 分钟,
( 二) 髂后上棘穿刺: 其优点为术者在病人背后操作, 可使病人减少恐
病人俯卧或仰卧, 髂后上棘一般均突出于臀部之上骶骨两侧; 或以髂
骨上缘下 6— 8cm、脊柱旁开 2— 4cm之交点为穿刺点。穿刺方向应与
( 三) 脊椎棘突穿刺: 其优点为安全且可减少病人恐惧, 缺点为穿刺点
病人取俯卧或前伏姿势或反坐于椅上 ( 同坐位胸穿 ) ,穿刺点在第十
一、第十二胸椎、第一、第二、第三腰椎棘突之顶点或旁侧。注意穿
刺方向因部位而异;如穿刺点为第十一、十二胸椎棘突顶点,穿刺针
应与脊柱成 45°— 60°角 ( 因该二棘突在病人站立时向下后方
感染病科技术操作规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