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遇见更好的自己
王晓波
我是一个慢热的人,但我在班主任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却跑得很快。5年时间,我从一个不被看好甚至被质疑的“菜鸟”班主任成长为全校老师认可和学习的榜樣班主任。我在极力证明
“科学老师也能做好班主任”的过程中,养成了思考的习惯,这个好习惯让我不断趋近教育的本质,遇见美好的教育。
从照搬照抄到独立思考
2002年8月,小学科学专职教师的我走上了班主任的岗位。特殊的学科背景决定了我在班主任这条路上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每周只有2节科学课,这让我根本没有时间了解学生,更不用说走进他们的心灵了。
由于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又没有相关经验可以借鉴,我走了许多弯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我挪用自己的科学课帮助他们补习语、数、英三门课,可惜收效甚微;运动会前,我每天放学后和学生一起练习,结果班级总分还是排在全校最末……当自己全身心的付出没有获得一丝回报时,我开始变得暴躁易怒,常常莫名其妙地对学生发火,所以,学生离我越来越远。同事们劝我别做无谓的挣扎,说科学老师注定不适合做班主任。我不甘心,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出个样子!
于是,我开始寻找出路。我将魏书生老师的班规班纪复制到班级,还将魏书生老师的“道德长跑”“写说明书”等全部移植到班级管理中。这些制度的运用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班级管理的质量:常规工作井然有序,学生行为符合规范,班级每周都被评为“文明班级”,学校甚至还以我们班为原型,拍摄了《小学生一日常规》宣传片。一时间,我们班成了各班争相学习的榜样,而我也成了大会小会都要登台分享带班经验的优秀班主任,可谓风光无限。
然而,这种表面的风光掩盖不住我内心的担忧:表面上,班级常规管理无可挑剔,但学生生命的品质并未提升。例如,J是班里公认的“学霸”,可是,除了学习,他什么都不关心,对人冷漠,常用尖酸的话伤害同学而不自知。L在老师面前很乖巧,可是,在家刁蛮任性。
Q拼命努力,学习成绩依然提不上去,每天都郁郁寡欢……
我所谓的学习魏书生老师的班级管理,不过是照搬照抄了一些条条框框,完全没有体悟到他的思想理念。
从全盘接收到反思质疑
2007年12月,我外出培训时,见到了仰慕已久的李镇西老师。我第一次听到李老师对自己教育生活的四字概括:做、思、读、写——实践、思考、阅读、写作。李老师说,在这四点中,核心是不停地思考,关键是不停地实践。
我开始思考实践与思考之间的关系:实践在不同的语境里有不同的含义,它可能是一种行动,也可能是一项变革。思考不是浮于表面的思维行动,而是通过对实践的回顾与梳理,获得再认识,从而反作用于实践。实践与思考相辅相成。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行动是思想的母亲……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如此演进于无穷。懒得动手去做,哪里会有正确的思想产生。”
2008年6月,我赴常州市泰村实验学校绵竹班支教,面对的是一群刚从地震灾难中走出来的孩子。在那里,我坚持每天晚上对当天的工作进行回顾和梳理,写下反思,寻求解决与突破之道。在反思中,我越来越觉得自己的知识贫乏。我开始尽可能多地涉猎教育学、心理学、哲学、人文社会等多方面的知识,让自己始终保持学习和思考的状态。在支教的一年里,我写下了18万字的教育笔记。可视化的文字背后,有对班级文化系统化建构的尝试,有对教
思考,遇见更好的自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