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喜福会》中的服装意象解读 1.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喜福会》中的服装意象解读
 
 
孙喆+董海琳
摘要:《喜福会》是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自出版后就受到了文坛评论者的强烈关注。衣服在《喜福会》中反复出现,具有深厚的象征意义,它不仅连接着母亲们的记忆与现实生活,也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通过解读服装这一意象,探究背后的文化含义,并揭示出华裔女性探寻身份认同的成长历程。
关键词:《喜福会》;服装;象征;文化;身份
作为美国著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长篇小说,《喜福会》讲述了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移居美国的四位中国母亲和她们的女儿们的故事。虽然她们分别处于中美、旧新两种截然相反的生活模式,但因为心中有爱和浓浓的血缘关系,最终从冲突走向了理解,在两种文化的交锋中找到了心灵归宿。
象征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凭借某种意象,即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抽象的涵义、主题和情感。象征意象是指作品中为表达某种概念或思想,利用象征这一表现手段,营造出既富联想又具审美的艺术形象。“在同一作品中,一个意象如果反复出现,它就会不断地累积起自身的象征意义的分量。(李素萍,
27)”分析这些意象所代表的含义,既有利于展现华裔女性在美国的生存环境和心理变化,又能更好地理解小说主旨。
从文明发展史来看,人类穿衣服是为了保暖、遮羞和美观。衣服的质料、颜色等方面的不同,不仅体现出文化观念、身份等级的差异,更展现出穿衣人的精神世界。在这部小说中,谭恩美笔下的衣服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表明身份的转换,二是揭示文化的冲突,具有身份和文化双重象征意义。
一、服装——身份的象征意义
吴素云逃往重庆寻找丈夫,疲惫到极点的她丢下了几乎所有的东西,等到了重庆只有三件绸衣。后来当她到达美国时,唯一的皮箱装满了丝绸衣服。这些丝绸衣服不仅代表了她对未来的美好期盼,更是她对自己中国身份的认同。吴素云不愿抛弃自己属于中国的一部分,即使跨越千山万水,也要带上象征着自己中国身份的丝绸衣服。
女性主义意识是指“女性能够自觉地意识并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义务,又清醒地知道自身的特点,并以独特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肯定和实现自己社会价值和人生需求。(张硕,130)”当龚琳达成亲的那天,她身穿红裙子,脸蒙大红绣花绸巾。这里的红绸巾不仅代表了婚姻,也象征着龚琳达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她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她只属于自己而无需生活在他人的阴影下。
许安梅的外婆死后,母亲带她去天津。快到天津的时候,母亲脱去孝服换上棕色长裙,腰际别着绢制红玫瑰,头戴小毡帽,帽檐上插着一支棕色羽毛。虽然处于戴孝期间,母亲却华服盛妆,原因竟是討得喜欢洋货的吴青的喜爱。为了保持自己姨太太的位置和获得经济保障,母亲顺从接受封建
“三妻四妾”的婚姻。她不敢反抗,只是妄想着通过讨好所谓的“丈夫”以换取生活的自由。
丝绸衣服、红绸巾、孝服、长裙等意象互相衬托,它们代表的身份意义象征着对中国身份的认同和女性意识的觉醒,抨击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父权思想。服装意象的使用,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使小说塑造的形象更加饱满立体,增强了作品语言的形象性和艺术性。
二、服装——文化的象征意义
每次到了喜福会的活动日,吴素云都会穿上前胸绣着花卉的立领中国式衣衫。在美国参加聚会,穿这种衣服明显是格格不入的,因为中国人不会这么打扮,而美国人也不会选择这么怪异的衣服。这表明在母亲素云的

《喜福会》中的服装意象解读 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科技星球
  • 文件大小18 KB
  • 时间2021-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