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论文集> 地震灾后城镇重建规划及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刘亚丽何波(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重庆401147)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地震灾后重建经验借鉴总结分析,在汶川地震灾害调查、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探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重大环境影响因素,对灾后城镇恢复重建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从而制定预防和减少灾后重建的不良环境影响的措施,探索相应生态环境保护对策,为科学选择重建规划方案提供支持与保障。【关键词】地震灾害;灾后重建;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 1 引言在一次破坏性地震之后,常常面临着两个方面的压力:一方面,经济、社会、政治和精神方面的压力要求尽可能快地重建家园,使居民各有安身之地;另一方面,刚刚经历巨大的建筑、生态环境破坏的同时,渴望未来实现宜居的城镇环境,重建后应比过去更能为城镇提供健康、舒适、美观的城镇环境,促进城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震后重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实现上述两个方面要求的有效工具。因此,震后城镇重建除应包括工业民用建筑、公共基础设施、危险区及应急疏散线路等的布局与建设,还应重点考虑环境影响因素。在震后重建阶段积极介入环境影响评价,进行资源环境承载力、环境容量评价,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将为保障震后灾区城镇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降低地震灾害造成的危害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与保障。为避免或减轻重建地区再次遭受地震危害及次生地质灾害,应充分发挥环境影响评价在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方面的功能和作用,为灾区震后重建、城镇规划布局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及其经验借鉴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基本概念地震灾害发生后,震后的恢复重建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要在震后的一片废墟上重建一座拥有一定数量人口及产业的居住区,具有异常的艰巨性和复杂性。首先要建起一个“简易居住区”,使生产生活有一个临时的基本保证,然后再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拆迁、清墟和搬倒,安排新的建设。因此,恢复重建意指震后的复苏期和重建期的行为和现象,且更偏重于后者。灾区恢复重建规划是紧急救援后灾区从无序状态转变到有序状态的必经之路,是灾区人民恢复正常生活和生产状态的步骤,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因灾区恢复重建进程涉及到灾区受灾程度和灾区自身震前的经济基础以及社会各界对其资金、物料、人员以及劳动力的援助情况等。所以,不同的地震灾区重建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差异性,因此,由灾区最终的恢复程度来看,有的灾区比震前建设得更好,可以说地震灾害也是一个契机,为灾区提供了一个规划、发展、完善的机会。 宁夏海原地震灾后重建经验借鉴 1920年12月16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发生 。地震后的救灾工作是在政府、媒体和民间组织良性互动中完成的,尽管由于当时各种条件的限制,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但是近代中国抗震救灾事业的各种要件均已在那次救灾中显现。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政府有义务将实情告知公众,媒体有责任将救灾进展披露出来,民间组织则利用政府让渡出来的权利努力工作,多方合作,构建全民抗震救灾的崭新格局。 1966年3月8日和22日,。地震造成8064人死亡, 38451人受伤,损坏房屋508万间。通过灾后重建, 经济有效地提高简易房质量,满足灾民生
地震灾后城镇重建规划及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