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在学习中渗透爱国、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浓郁的抒情风格与独特的抒情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歌中的悲壮情感。
“九•一八”事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富饶的关东平原,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他们不知何时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故乡,才能与家人欢聚一堂。事隔十年,作为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面对故乡的土地发出了壮怀激越的誓言。
二、展示学习目标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三、作家简介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
30年代中期“东北作家群”代表作家之一,这一流派都是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年轻作家,如萧红,萧军等。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在作品中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相结合,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振奋人心。他的代表作还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等作品。
《闽南日报》2002年10月9日吴桂玲所写的短文《战争与作家的笔名》,里面说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曹汉文为了掩人耳目,避免遭到迫害,所以给自己取了这样一个“既不被人猜疑,又让人难以模仿的名字。于是,用了‘端木’这个复姓,又把他印象很深的东北红高粱中的‘红粱’移作名字。这样他的名字就成了‘端木红粱’。可是,他当时身处白色恐怖之中,公开使用‘红’字,很容易招来嫌疑。所以,他灵机一动,就将‘端木红粱’中的‘红’字改为‘蕻’了。但是‘端木蕻粱’又不像人名,就又把‘粱’改作了‘良’。这样‘端木蕻良’就成了曹汉文的笔名”。
四、文章赏析
1、预习检测
炽痛 喷涌 泛滥 白桦林
嗥鸣 山涧 斑斓 镐头
碾 丰饶 污秽 谰语
怪诞 亘古 默契 田垄
(挑学生读生字词,检测预习情况;教师对重要字词讲解)
2、初读:整体感知
(1)、整体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文中读出了作者哪些感情)
(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
(2)、划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试读出来与大家分享
(挑学生分享,并试读出感情来)
(3)、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在学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卷念故土的深切爱国之情)
3、品读:体会文章独特的抒情风格与抒情方式
作者用哪些手段写出了自己对关东大地无法遏制的情感 ,请找出最喜欢的语句与大家分享。
方法指导:提示学生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找、来读(1)修辞 (2)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3)描写的画面(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4
土地的誓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