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四个文本的比较 1984 年,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会颁发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试行草案)》(以下简称“1984 文本”),共 6条“要求”。1991 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全国教育总工会对《要求》进行了修订,颁发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1991 文本”),在数量上保持了 6条“规范”。1997 年,国家教委和全国教育工会对《规范》再次修订,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1997 文本”),此前的 6条规范扩展为 8条。2008 年,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再次修订并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 2008 文本)。从数量上看, “规范”再次恢复为 6条。四个文本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描述保持了一致的思路,但是,四个阶段所制定的文本又隐含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微妙的变化和差别。 1984 文本的三个维度 1984 文本共六条 251 个字(含标点符号),完整内容为: [1] 一、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教育事业。这一条的关键词是“热爱祖国”(一连串有四个“热爱”),对教师提出有关“国家感情”、“政治正确”的要求。但“热爱”太多,也容易引起争议和误解:( 1)“热爱中国共产党”的表述比较模糊,它是否意味着每一个教师都必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如果某个教师不怎么“热爱”中国共产党但他坚决“拥护”共产党的领导,他是否算是有职业道德规范的教师?( 2)“热爱社会主义”的表述也比较模糊。如果某个教师不怎么“热爱”社会主义但他坚决“拥护”社会主义,这样的教师是否算是有“职业道德”? 二、执行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这一条的关键词是“遵循教育规律”,对教师提出有关“专业责任”的总体要求。提出“总”的要求之后,接下来的第三条、第四条和第五条是对这个“总”的要求的“分”述。这一条的表述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是:为什么把“执行教育方针”置于“遵循教育规律”的前面,成为“句首”?如果某个教师“遵循教育规律”但对现时的“教育方针”有些异议,他是否算是有“职业道德”的教师? 三、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教育理论,钻研业务,精益求精,勇于创新。这一条的关键词是“钻研业务”,对教师提出有关“教师自我发展”的要求。问题是:把“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也放在这一条中,它与第一条的“政治正确”发生交叉、重叠、重复。四、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不歧视、讽刺、体罚学生, 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这一条的关键词是“热爱学生”,对教师提出有关“如何对待服务对象”的要求。这一条的优点是:先提出“热爱学生、了解学生”的纲领性的要求,接下来再以举例的方式提供具体的解释。这一条的问题是:“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看似具体,实则抽象,而且,“循循善诱”过于细节,而“诲人不倦”过于理想化,容易提升为“道德高标”。如果把“诲人不倦”理解为有耐心地教育学生, 尚可。但“诲人不倦”容易误解为:不知疲倦地教育学生。五、奉公守法,遵守纪律;热爱学校,关心集体;谦虚谨慎,团结协作;与家长、社会紧密配合,共同教育学生。这一条的关键词是“守法”,对教师提出有关“团结协作”的要求。这一条的优点是:不仅要求教师“守法”,而且提示教师恰当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此处看似平淡,实则紧要。六、衣着整洁,举止端庄,语言文明,礼貌待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一条的关键词是“礼貌”,接着第五条的“守法”再次对教师的日常“礼仪”提出要求。这样看来,1984 文本主要有两个维度:第一,成为“好公民”。要求教师有“国家感情”、坚持“政治正确”、“奉公守法”,执行教育方针和相关政策。这是第一条规范的主要内容。第二,成为“好职员”,要求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成为“技术合格”的职业人员。这是第二条至第六条的主要内容。在“好职员”的内部,又分为“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如何对待学生”两个向度。 1984 文本不仅是我国正式颁发的第一个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要求”)的文件,而且,它并不因为“初生之物”而呈现为“其形必丑”的状态。相反,1984 文本在后来历次的“修订”中一直保持了它的“首创”、“原创”的源头形象,它不仅在结构上简洁明了,而且在内容上显示了它的丰富和完整。 1991 文本与 1984 文本的差异 1991 文本仍然为六条,但由 1984 文本的 251 个字压缩为 227 个字。完整内容为: [2] 一、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热爱教育事业,发扬奉献精神。这一条的关键词依然是“热爱祖国”。这一条与 1984 文本( “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四个文本的比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