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颜色及代表人物京剧脸谱的颜色是以一种颜色象征某人物的品质、性格、气度, 这种颜色称为“主色”,它是一个脸谱最主要的直觉表现手段。艺术家用红、蓝、白、黑、金、紫、银等颜色, 以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 突出剧中复杂的人物形象。重在形、神、意三个方面, 表现人物的忠、奸、善、恶, 寓意褒贬,爱憎分明。红色——表现忠贞、英勇的人物性格,如:关羽。蓝色——表现刚强、骁勇、有心计的人物性格,如:窦尔敦。黑色——表现正直、无私、刚直不阿的人物形象,如:包公。白色——代表阴险、疑诈、飞扬、肃煞的人物形象。如:曹操。绿色——代表顽强、暴躁的人物形象。如:武天虬。黄色——代表枭勇、凶猛的人物,如:宇文成都。紫色——表现刚正、稳练、沉着的人物。金、银色——表现各种神怪形象。京剧脸谱惯例里有过坏人画红脸或好人画白脸的,如《法门寺》里的太监刘金画的就是红脸。但这是极为罕见的例外, 而且一般都有特殊的原因。传说里的刘金本来就在朝廷里权臣用事,给他画红脸是为了说明他享尽荣华富贵, 保养得满面红光( 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但是为了避免观众将其误认为好人, 还是要在他的脸谱上描上斜眉、枣核眼和叭拉嘴, 以强调他是个心狠手辣的奸臣和流氓。除了上述少有的例外以外, 京剧人物不乏画大红脸、大黑脸的好人和画大白脸的坏蛋。《水浒》里恶贯满盈的太监高俅画的就是正儿八经的大白脸——大白脸上用黑笔描上眼、耳、鼻、口及面部表情, 象征的是神憎鬼厌的恶棍, 如:叛徒、暴君、奸臣,等等。与高俅的大白脸谱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包拯包大人的大黑脸。包公作为一代清官,其刚正不阿、公正廉明的人格官品受到历代中国人的仰慕。脸谱的起源与发展脸谱艺术的发展与中国戏曲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大约在十二至十三世纪的宋院本和元杂剧的演出中, 就出现了面部中心有一大块白斑的丑角脸谱。净角脸谱相传在中国戏曲发展之前,南北朝和隋唐(公元 420-907 )乐舞节目中就有了“假面歌舞”, 这假面具就是脸谱的鼻祖。据《旧唐书· 音乐志》记载:“大面出于北齐。北齐兰陵王长恭, 才武而面美, 常著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 勇冠三军, 齐人壮之, 为此舞以效其指麾击刺之容, 谓之兰陵王入阵曲。”这就是齐人表演兰陵王戴面具击敌乐舞的记载。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中国贵州省星义地区布依族村民喜爱的古老地方戏, 仍有戴艺术面具演出的习惯,这可算是脸谱历史中的活化石。但随着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戴艺术面具演戏越来越不利于演员面部的表演, 艺人们就用粉墨、油彩、锅烟子直接在脸上勾画, 这样就逐渐产生了脸谱。当时, 戏班以露天演出为主, 离戏台较远的观众往往看不清演员的面部表情, 勾上脸谱使观众在远处就能一目了然。适应露天演出,所勾脸谱一般只用黑、红、白三种对比强烈的颜色,强调五官部位、肤色和面部肌肉轮廓,如粗眉大眼、翻鼻孔、大嘴岔等。这种原始的脸谱是简单粗糙的, 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逐渐装饰化了。到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 京剧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方法后, 京剧脸谱也在吸收各地剧种脸谱优点的基础上, 经几代著名演员和戏剧艺术家的不断探索研究, 加工提高, 创新改革, 得到充分的发展。图案和色彩愈来愈丰富多彩, 各种不同人物性格的区分也越来越鲜明, 并创造出许许多多历史和神话人物的脸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化妆谱式。脸谱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
豫剧的起源-word资料(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