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抽屉原理 (2).doc


文档分类:汽车/机械/制造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 谈 抽 屉 原 理 的 教 学
蛮坝小学 覃玉丽
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是注重让学生充分体验猜测验证的推理过程,努力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实操作、假设推理等活动,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体验运用“抽屉原理”进行逆向思维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逻辑推理以及语言表达等能力。让学生在应用“抽屉原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求数学知识的欲望。
数学课堂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与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注重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在观察、猜测、操作、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初步了解“抽屉原理”,学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1、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是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上运用这一模式,设计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从探究具体问题到类推得出一般结论,初步了解“抽屉原理”,再到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找到实际问题和“抽屉原理”之间的联系,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学会思考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提供探索空间。
课堂上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采用自己的方法“证明”:例如:“把4枝铅笔放入3个文具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然后交流展示,评价各种“证明”方法,针对学生的不同方法教师给予针对性的鼓励和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成功,获得发展。
3、注重引导提升。
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让学生理解“抽屉问题”的“一般化模型”。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在学生解决了“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的问题后,继续思考,类推,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这样设计,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小学六年级数学广角的内容“抽屉原理”应用很广泛且灵活多变,可以解决一些看上去很复杂、觉得无从下手,却又是相当有趣的数学问题。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抽屉原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所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设计时着眼于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动手操作、小组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我有如下几点感悟:
1、情境中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抽扑克牌”的小游戏,简单却能真实的反映“抽屉原理”的本质。通过小游戏,一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觉得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好玩又有意义。
2、在学生操作活动中恰当引导。
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在操作活动设计中,我着重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
例如:4根小棒放进3个纸杯的结果早就可想而知,但让每个小组的学生通过放一放、想一想、议一议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然后再引导学生

抽屉原理 (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zt520728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21-11-21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