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嘉鱼县实验小学 张艳云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一次接触“量与计量”方面的知识,是第一单元的起始课,是本单元的重点,学会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又是本单元的难点,它为后面学习“认识米”打基础。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长度的问题,但对厘米、米等单位接触较少,不够熟悉,对1厘米、1米有多长缺乏感性认识。所以要帮助学生真正建立长度的概念,必须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技能目标: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并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盘子、回形针、硬币、橡皮、小方块、吸管、直尺、纸条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课件)画外音:小精灵聪聪和明明想盖一座这样的房子,可是还少了一根柱子,需要找到一根和其他柱子一样长的木头。可他们不知道柱子到底有多长,心里非常着急。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帮他们吗?
师:“柱子”到底有多长呢?在你们的桌上每人都有一根和柱子一样长的吸管。大家可以从盘子里选用一种小学具,在四人小组里量一量“柱子”有多长。
生1:我量得“柱子”有5个1角硬币那么长。
生2:我量得“柱子”有3块橡皮那么长。
师:那奇怪了,同样长的“柱子”,大家量出的结果怎么会不一样呢?(我们的工具有的长,有的短。)
师:大家选用的工具不一样,所以量出的结果也不一样。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同样的结果,可以用什么测量?(尺子)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探究一:认识尺子。
师:下面我们就来认识直尺,请大家拿出直尺仔细地观察一下,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学生边观察边在小组里交流。)
生1:有许多线。
生2:有数字。
生3:有两个字母。
(教师用课件演示,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
师:我们把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做刻度线。(闪烁刻度线,学生读)刻度线的下面有一些数,请同学们从左到右自由地读一读。(闪烁数字)
师:你们看,尺子最左端的数是几?(0)
师:0咱们以前已经认识了,那你们知道,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吗?(课件闪烁“0”)
生: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师:对,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0对着的这根线就叫0刻度。(课件闪烁0刻度,学生读)1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是刻度1……
师:尺子上有两个字母,读作cm。
师:谁知道“cm”表示什么?(厘米)
师:对,“cm”是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作单位进行测量。今天咱们就一块来认识厘米,学习用厘米量。(板书课题)
探究二:认识1厘米。
1、看一看:
(1)(课件出示动画片《西游记》)
师:《西游记》里有个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孙悟空有个宝贝是什么?(金箍棒)金箍棒可神奇了,能变长,变短,变粗,变细。(课件演示)大家看看,这时候的金箍棒有多长?(1厘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