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
1
第一页,共22页。
主要(zhǔyào)内容
1、化疗药物引起外渗的原因。
2、化疗药物外渗如何(rúhé)预防及处理?
第1页/共22页
第二页,共22页。
静脉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肿瘤化疗药物具有很强的细胞毒作用,若发生外渗,轻者出现局部(júbù)红、肿、痛,重者出现皮肤溃烂、组织坏死及深部结构的损害〔1〕,降低其生活质量〔2〕。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 局部(júbù)注射造成组织坏死,成人大于体表面积2%,定为四级医疗事故。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保护病人血管,预防和处理化疗药物外渗非常重要。
[1]黄小玲,江月中,章海滨. 化疗性静脉炎的防治〔J〕. 护理与康复,2004; 3( 4) : 265-6.
[2]孙燕. 内科肿瘤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102.
第2页/共22页
第三页,共22页。
化疗药物(yàowù)引起外渗的原因
一、药物因素
常用的有3类化疗药物会引起血管不同程度的损伤:
第一类是发疱性药物(腐蚀性药物),外渗后可引起组织发疱甚至坏死,如氮芥、多柔比星、表柔比星、裂丝霉素、柔红霉素、长春酰胺、长春新碱等;
第二类是刺激性药物,指化疗药物能引起注射部位或静脉路径疼痛,可有局部炎症反应、静脉炎、局部变态反应,如环磷酰胺、氟尿嘧啶、羟喜树碱等;
第三类是非刺激性药物,如5-氟尿嘧啶、环磷酰胺等,外渗后不对组织产生不良反应〔3〕。静脉血管因受化疗药物毒性的刺激,可出现瘪陷、硬化、管腔丧失弹性,从而(cóng ér)使血管脆性及通透性增加。
[3]潘宏铭,耿宝琴. 肿瘤化疗的毒副反应和防治〔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0-3.
第3页/共22页
第四页,共22页。
二、血管因素
大部分老年患者生理性退化、皮肤松弛、静脉(jìngmài)脆弱等因素容易引起外渗。患儿年龄小、血管细、无自我约束能力,部分小儿患者血管壁薄、通透性大,也增加了外渗可能〔4〕。肿瘤患者由于长期输液、反复大剂量化疗、经常采集血标本等操作均对血管内膜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使血管壁变薄,血管脆性增加,弹性下降〔5〕。
[4]郝彩霞. 小儿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J〕. 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11; 5( 12) : 770-1.
[5]叶剑霞. 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 26( 4B) : 56-7.
第4页/共22页
第五页,共22页。
护理人员技术方面因素
操作性血管损伤是导致血管内药物外渗的直接原因,静脉选择不当和护理人员技术不过关均可导致操作性血管损伤〔6〕。静脉选择不当包括无计划的使用静脉,同一静脉反复穿刺,穿刺血管管壁薄、感觉(gǎnjué)迟钝、活动度大、位置隐蔽等等; 护理技术不过关主要指穿刺针头刺破血管、针尖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未定时巡视静脉通道〔7〕、拔针前未用生理盐水冲管及拔针后按压时间短等。
[6]庄俊红,郑淑美. 浅谈化疗药物外渗的护理〔J〕. 中国实用医药,2010; 5( 5) : 182-3.
[7]刘雅娟.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与护理新策略〔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 10( 35) : 8624-5.
第5页/共22页
第六页,共22页。
其他因素(yīn sù)
家庭支持、患者的合作程度、给药途径、化疗药健康宣教情况及患者营养状况都与化疗药物外渗的风险密切相关。
第6页/共22页
第七页,共22页。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yùfáng)及处理
一、预防
1、正确选择静脉通道
2、规范输液方式
3、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技术
4、加强(jiāqiáng)患者的健康宣教
5、加强(jiāqiáng)管理制度的落实
6、其他
第7页/共22页
第八页,共22页。
预防(yùfáng)
正确选择静脉通道
输注高渗液、化疗药物时,尽量选用前臂或较粗大的静脉,应避免选用指、趾静脉或选用皮下脂肪少而邻近关节、神经等部位静脉。对于老年患者、糖尿病、动脉硬化者最好不选用下肢静脉,同一静脉避免多次穿刺,发生外渗后应更换另一侧静脉。强刺激性药物最好选用中心静脉给药,可行中心静脉置管( CVC) 或外周深静脉置管( PICC)〔8〕,条件不允许可选用静脉留置针。若选用周围静脉,注射前可热敷血管20 ~ 30 min,使静脉充分显露〔9〕,利于穿刺。
[8]柳美玲,董桐俊,王建华. 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防治〔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 19( 36) : 4749-50.
[9]药晋红,胡牧,张平. 静脉留置套管(tào ɡuǎn)针与静脉炎
药物外渗读书报告学习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