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咬文嚼字》中斟酌作文语句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阐明了咬文嚼字的道理,指出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通观全文,咬文嚼字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咬文嚼字使文字言简意赅而富有表现力。
要表达对无耻文人宋玉的蔑视与憎恶,恐怕需要不少文字,但一经咬文嚼字,改“是”为“这”,要表达的意思全出来了,却仅仅用了一个字!这就是所谓的一字传神,一字千斤,一字而境界全出。它和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和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以及《水浒传》中“那雪下得正紧”中的“紧”字一样,是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而富有表现力的文字。
2. 咬文嚼字使语法正确,不闹笑话。
郭沫若先生少了些咬文嚼字的精神,不假思索地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成“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不仅褒贬失当,更“不成其为一句话”!
金代文学家王若虚,缺少了咬文嚼字的精神,把好好的一段美文,楞给改成了索然无味、苍白乏力的淡水文!这些在文学上大有成就的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大多数尚未登文学殿堂之门的高中生呢?我们更该咬文嚼字,小心措辞了。
3. 咬文嚼字使立意见解独到,自出机杼。
贾岛苦吟“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在“敲”“推”上斟酌。不能决断,遇上大文豪韩愈,一起切磋,最后韩愈建议用“敲”,以和“鸟宿”的静形成对比,动静结合,并且音韵响亮,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用得好。
但朱先生却以咬文嚼字的精神指出,文字的调整不仅只是顺畅和漂亮与否,其实质是情感的改动,符合作者情感的文字才是好文字,才是准确的,这一观点令人耳目一新,启迪良多。可见,要想在文学上有独到的见解,必须要坚持咬文嚼字的精神。
4. 咬文嚼字能避免“套板”与滥调,不落窠臼。
朱先生认为写文章需要借助联想,而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进,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久而久之,在心理上就形成了“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学无缘。
这时候,就需要咬文嚼字的精神了,严谨地对待文学,像韩愈说的“唯陈言之务去”那样,语言是跟着思想走的,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感情,你遇事就会朝深意层次上去想,这样,构思才不落窠臼,文章才清新脱俗,语言才有表现力,好文章就是这样“做”出来的。
具体而言,在写作的过程中,应该如下“咬文嚼字”,才能写出好文章。
词语生动
要想做到词语生动,首先要学会积累,从社会生活中,从书本中,积累新鲜、活泼、不老套、不死板,充满活力,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词语,要力求形象,使之具有建筑美和立体感,要能够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或者寓含作者的爱憎情感。还要注意词语的音韵和谐,注意平仄的变化,形成一种抑扬顿挫的音律美,可以多用叠字,协调韵脚,讲究节奏。
课本中有可供参考学习的例子,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在词语的形象和音韵方面都很出色,值得我们去揣摩借鉴。以第5段描写月色的文字为例,“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句中的“泻”很形象,作者以流
从《咬文嚼字》中斟酌作文语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