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标解读-识字写字
《语文课程标准》增加了两个附录。
附录4是识字、写字教学的基本字表。这些字构形简单,重现率高,其中大多数能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先学这些字,有利于打好识字、写字的基础,有利于发展识字、写字能力,提高学习效率。这些字是第一学段教科书中识字、写字教学的重要内容。
附录5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本表共收录常用汉字3500个,根据它们在当代各类汉语阅读材料中的出现频率和汉字教学的需要,又分成两个字表,便于教材编写中安排汉字教学的评估。
三、三个“第一次”。
降低识字、写字量,并不是轻视识字、写字教学,相反,新课标更重视写字的学习,加强写字教学,是新课标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与2001版课标以及之前的《小学语文大纲》相比,此次出台的课标中对于“识字写字”教学出现了很多“第一次”:
1、第一次在第一、二、三学段中共同提出:
“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原来只是一、二年级的要求,现在却要求义务教育九年中要始终贯彻。在识字、写字的“实施建议”中也强调:“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2、第一次在作文教学中提出关于书写的要求。在作文教学的“教学建议”中增加“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作练字的过程。“在作文教学评价”的建议中再次提出“对于作文的评价还须关注学生汉字书写的情况。”可谓是“提笔即练字”。
3、在写字识字教学建议中第一次明确指出“第一、二、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书写)”。
这里特别强调提出了“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练字要求,并且明确指出1--6年级都要一一落实,足以看出新课标对于学生书写的重视程度可是前所未有的!
四、评价更具体。
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和基本字,第二、第三学段还要关注学生的毛笔书写,第四学段还要关注学生基本行楷字的书写和对名家书法作品的临摹。义务教育的各个学段的写字评价都要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引导学生提高书写质量。
具体到第三学段来说:
实验版目标与内容: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修订版目标与内容: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
美。
4.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调整说明:
1.识字量用弹性表述,降低了识字负担。
2.硬笔书写楷书,增加了“力求美观”的要求,更加强调书写质量。
3.增加了对书写习惯的要求。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识字写字能力是语文的标志性能力。从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出发,识字、写字在各年段的要求既相互联系,循序渐进,有各有侧重。写字量的降低,还意味着要求更加关注学生的写字过程,重视写字质量的有效提高。同实验稿目标与内容比较,修订版每个学段对汉字的书写都提出十分具体的目标要求的同时,一以贯之地提出“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而且,越往高年级,越注重写字习惯的养成和审美品质的提升,体现了“写字育人”的指导思想。
一、新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写字教学要求的学段目标与内容
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修订版课标在识字教学上十分关注儿童自身的年龄特征,强调积极情感因素的参与。第一学段第一条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第二学段第一条在进一步强调兴趣培养的基础上,关注“习惯”的养成:“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第一、第二学段在兴趣培养和习惯养成上要做踏实,到了第三学段,主动识字应成为学生语文学习和生活的一种自觉。所以,第三学段不再提出有关识字兴趣和习惯的目标要求,而是直接指出学生应该“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这样的安排体现了目标的发展性。
识字能力是在丰富多样的识字实践中逐步形成和提高的,到了第三学段,学生应该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根据自身言语生活和学习的需要自主识字。“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是弹性的要求,
提醒教师要始终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
我们可以看到,为了改变客观上识字写字负担过重的问题,相对于实验稿课程标准,修订版课程标准不仅适当降低了第
义务教育语文课标解读-识字写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