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路径实施
起源
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政府为了遏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提高卫生资源利用率,医疗保险支付由传统的后付制改为按疾病诊断相关组支付(DRGs)。
即根据国际疾病分类方法,将住院患者按诊断分成若干个DRGs,对每个DRGs分别指定价格,患者在诊疗全过程中一次性向医院支付该指定价格的费用。其原理是使非常复杂和随机的医疗支付过程标准化,把患者的诊疗过程作为一个整体,医院的收入与实际成本无关,而与每个病例及其诊断有关。
定义
是一种由医师、护士与其它专业人员在疾病诊断明确以后,针对某一特定的诊断或手术制定的具有科学性(或合理性)和时间顺序性的患者照顾计划。
核心是将某种疾病(手术)所涉及的关键性检查、治疗、护理等活动标准化,确保患者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得到正确的诊疗服务,以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优点
支持循证医学、临床治疗指南
加强学科之间、医护之间、部门之间的交流
保证治疗项目精细化、标准化、程序化
减少治疗过程的随意化
提高医院资源的管理和利用
加强临床治疗的风险控制
缩短住院周期,减低费用
为无相关经验人员提供教育机会
改善病人教育,提高病人及家属参与治疗过程的主动性
组织管理
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
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
临床路径实施小组
病种选择
发病率高、费用比重大、诊断明确、治疗及处置方式简单、平均住院日或平均医疗费用差异小的手术病例
对治疗效果有良好预期
患者依从性好
回顾现有病历
参照国家或本专业有关的诊断治疗标准
参考循证医学和国外经验
制定标准化医嘱
所谓标准化医嘱,是指依据某一病种的病情发展与变化,制定出该病种、基本的、必要的、常规的医嘱,如治疗、用药等等。这标准化的医嘱应与临床路径的内容相对应。使之相对全面化、程序化,并相对固定,方便明确临床路径的进行。
临床路径实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