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古诗词教学重在理解意境.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古诗词教学重在理解意境
当前,汉语热已遍布全球,国际社会掀起儒家经典的学习热潮。熟练掌握汉语是我们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教学古诗词重在意境的理解。
何为意境?意境是指客观事物与诗词作家思想感情的和谐统一,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真实生活,却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诗中的“意”包括作者的“情”和“理”,诗中的“境”指事物的“形”与“神”。
一、实感性意境理解诗意
实感性意境即王国维所云“写境”。诗人调动状物、描写、叙事等艺术手段,通过刻画形容,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真实形象地再现客观环境,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常言道: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有的诗通过破败景象,表达一种忧伤的心情。杜甫的《春望》就是这样的一首五言律诗。诗的前四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作者亲眼所“望”,看到这样一幅意境图:国都沦陷,成池残破,乱花遍地,林木森森。通过这幅意境图,谁不为自己的祖国遭受苦难而悲痛伤心?我们便能理解作者战时忧国忧民、思念亲人的情怀。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又是另一幅春景图:“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是一幅春光明媚的西湖春景图:春水涨平提岸,春云舒卷贴近湖面,莺在阳光照到的树上鸣叫,燕子衔泥喃喃筑巢,春花初绽令人眼花缭乱,绿荫般的春草可以淹没马蹄,垂柳拂着苏堤。诗人通过水、云、莺、燕、花、草等的描绘,表现西湖春色的美好,意境美在本诗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曹操的《观沧海》是通过勾勒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意境,来抒发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水何澹儋,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气势宏伟,意境粗犷深远。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幅意境图: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草木一片欣欣向荣,生机勃勃,日月星辰的运行似乎环绕着大海的怀抱。诗人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通过开阔宏伟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二、改造性意境理解诗意
改造性意境即王国维所说的“造境”,或“有我之境”。西方文艺理论将其称为“表现”,即将客观环境和事物,经过主观的想象加以改造再表现出来。其手法或者是以人拟物,赋予无生命的事情和物体以生命动态,或是赋予有生命的植物和动物以人的思想和情感,或是以物喻人,将无知的物体寄以灵性、托为有情,以造成物我交会的境界。王国维曾以北宋词人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和张先的“云破月初花弄影”为例,来说明什么是“境界全出”的“有我之境”。
一种改造性意境是以人拟物,即让无生命事物带上人的感情和动作,从而使得形象生动,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据孟綮的《本事诗》:中唐诗人崔护清明时节在郊外城南庄有次艳遇。第二年清明,他再次游城南庄,“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此诗的特点:以人拟物,让无生命的桃花带有人的情感和知觉。“笑

古诗词教学重在理解意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