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精品文档】第 2 页
下里巴人的艺术
——黑土孕育黄种情
■电梯时代
说起东北,人们会想到很多:东北二人转、扭秧歌、海伦剪纸、望奎皮影、明水篆刻;会想到“斜八字脸”的赵本山,享誉大街小巷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想到长白山、五大连池还有精美纯粹的冰雕和纯正的酸菜等等。东北人给人留下的最深的印象就是豪爽、干练和风风火火闯九州的干劲。很多时候,东北统称为一家人,不分省份,我们也直接称呼其“他是东北人”,而不去问他是黑龙江人、吉林人还是辽宁人。
通常所说的东北包括黑、吉、辽三省,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和粮食主产区,具有综合的工业体系、完备的基础设施、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良的生态环境和雄厚的科教人力资源等优势,是一片极具潜力的富饶之地。,,%。
东北文化也叫黑土文化,包含着三种文化类型:一是少数民族的文化,二是中原文化、汉文化,三是异国文化。旧石器早期遗址遍布辽河、松花江流域,遗址文化类型与北京猿人、山顶洞人的基本特质完全一致。到了周代,东北各地的原始部族经过融和、迁徙,逐渐形成了很多分支。从原始社会一些部族的共同生活到现在,东北地区的原驻民的文化是中原文化,特别到汉代,汉文化是东北地域文化的主流。
东北文化的形成因素较之中原文化、吴越文化、蜀楚文化都更为复杂。首先是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地处边陲,大漠莽林、大风大雪、大江大河、大山大林、大团的蚊虻、大群的野兽,自然要影响到东北文化的形态风貌。再是人文环境的历史构成—从东夷人到渤海国,从秦汉时期的移民迁入到契丹族和女真族两次入主中原,再到明清时代的移民由入关到出关的回流。冀鲁晋流民齐闯关东和日伪时期长达十余年的奴化教育和殖民地文化的影响,构成了东北文化结构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因此,东北文化的特征,很难用简单的概念来定位。
“俺们那旮答都是东北人”
东北人的定义是世居和定居在这片黑土地之上的一切人民,是出生和成长在东北大地上的中国人,是对东北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无比深厚的地域情结的关东儿女。他(她)们豁达、豪放、刚毅、勇敢,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优秀儿女中的一支。
东北人对“东北”这一概念的认同感大于对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认同感,即首先认同“东北人”的身份,其次才是对省籍的认同。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与该地区的独特历史、风俗习惯及语言的统一,关内关外形成鲜明对比。有很多歌词都是形容东北人的豪情万丈的“大碗喝酒高梁红,心胸宽来身板硬,吐口唾沫都是钉”。“说话贼气派,性格真豪爽,办事特痛快,嘁哧咔嚓不拐弯”。不拘一格,不拘于小节,对朋友侠肝义胆、两肋插刀。这与岭南人民的婉约、低调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独特景观。
说起东北人不得不提起的一个名人就是赵本山——将传统的二人转搬上台前的功臣,每年春晚必不可少的一道压轴大餐。嬉笑怒骂把铁岭人的豪气冲天和豪爽干练发挥的淋漓尽致、惟妙惟肖。改变了人们以往对二人转、东北秧歌的歧义看法,把下里巴人的艺术发扬光大,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形式,为多样化、多元化的文化生活增添一丝活气和灵气。
还有不拘一格的才子雪村,一首《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响彻大街小巷,把东北人的雷锋精神传遍大江南北,对于东北人的形象也大大提升
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
东北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