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以引起共鸣。
本文是合悼五烈士的记念文章,材料涉及的人事较多,有很零碎,还夹以深沉委婉的议论抒情。但文章的结构安排得十分严谨,丝毫没有庞杂之感。全文五部分虽都是一些片段的回忆,但文章用悼念烈士、愤恨敌人、激励后人这根感情线索贯串起来了,而各部分之间又有比较顺畅与巧妙的联系和衔接,值得认真品味。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极强的战斗檄文,在写作方法上,文章以追叙为主,夹以议论和抒情,而追叙和议论无不渗透着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在文章的每一部分追叙、议论、抒情有机地融为一体。语言十分洗练、朴实、深刻,含蓄,文中的抒情并没有借助过多的感叹词,而是在朴实的记叙中抒发的,需要悉心体会。由于当时处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
”的“白色恐怖”之下,作者不便直抒胸臆,某些内容和感情表达得比较含蓄,只能让读者自己领悟。
【教学目标】:
1,分析探讨课文题目的意义,了解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梳理文章的行文线索。
2,学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法的综合运用。
3,引导学生学习为追求真理、为进步事业而舍生忘死、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1, 理解作者贯穿于全文字里行间的深邃思想与复杂感情。
2, 抓住文中关键的词句,分析、体会柔石、白莽的性格和品格。
【教学难点】:(对主旨和人物无大关联的难懂段落和语句不必深究。)
1, 解题,准确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
2, 文中运用的三个典故的用意。
3, 关于冯铿的插写及作用。
【课时安排】:三课时
附:课前预习:
1、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鲁迅的文章。
2、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完成并思考:
⑴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⑵课文题目是不是一个病句,应该怎样理解?
⑶文章中提到了三个典故,要求能够口述给别人听。
⑷课文共五部分,在每个序号后写下本部分大意。
⑸理清每部分大意后揣
摩作者的写作思路。
⑹阅读课文,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问。(包括文意、思路、语言等方面。)
一:新课导入。
所有的人与物最终都要离开这个世界,生活中的一切都将成为历史。有的东西逝去就永远地逝去了,人们再也不会记起,不会思念,甚至在史书里都不会留下点滴记录的文字。而有些人、有些事却值得我们去回忆,去记念。
不久前,我们刚刚学过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在文章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亲切、爽朗的鲁迅先生,对于革命青年
他既像慈祥的长者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又像威严的老师给他们指引着前进的方向。事实确实如此,在白色恐怖的岁月里,鲁迅先生无时无刻都在关注着革命青年前进的步伐,给他们无私的帮助和指引,对于他们为革命而献出的年轻的生命,鲁迅先生感到无比的悲痛和愤怒,他一直用手中的笔作为武器,歌颂青年们的爱国行为,谴责反对派的残忍狡诈,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这样一篇纪念先烈的文章,让我们一起体会鲁迅先生凝于笔端的悲愤之情。
二:简介文章背景并补充相关知识。
A, 文章的时代背景:
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配合反革命的军事“围剿”,他们一方面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采取查禁书刊、封闭书店、逮捕、暗杀左翼作家等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手段“围剿”左翼文学。
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先生也时刻面临着被捕的危险。但鲁迅先生毫不畏惧反动派的淫威与屠刀,在闻知柔石等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立即发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文章,强烈抗议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即1933年2月8日,鲁迅先生用饱含血泪的笔,带着无限悲愤的感情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纪念性文章。
B, “左联”:
全称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于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