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城市应对地震灾害能力的思考
城市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人口、物质、财富高度集中。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飞速开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规模不断膨胀,各项根底设施和功能也不断完备。在飞速开展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城市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还很脆弱,一旦在城市或其周边发生破坏性地震,城市极易陷入瘫痪,使震后救灾工作雪上加霜。如何在城市开展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防御地震灾害的能力,给城市居民营造一个安定祥和的生活环境和开展空间,是城市开展必须重视并解决的问题。
一、开展城市根底探测,科学规划城市建设
城市不同的地震地质背景造成了不同的地震潜在危险性,历史地震灾害说明,建筑在地震活动断层、软土层和砂土液化层上的建筑在地震过程中极易遭到破坏。因此,在城市规划建设和旧城改造过程中,要充分做好城市根底探测工作,查明地震活动断层等易造成地震灾害损失的地段分布,做到地下搞清楚。把探测结果应用到城市规划建设中,将不利于建设的地段规划为广场、绿地等非建设用地,合理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近年来,安徽省地震局结合"一场一带一站";建设,加强了郯庐断裂带中南段重磁剖面探测工作和跨断层水准测量工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根底资料。此外,铜陵市已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地震小区划和铜(陵)南(陵)断裂探测研究工程,该项工作将为当地科学规划城市建设提供重要依据。
二、加强城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
抗震设防要求,简言之就是建设工程必须到达的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加强抗震设防要求管理是确保建设工程抗震的重要环节。2021年行政许可法实施后,安徽省地震局以此为契机,在省政务效劳中心设立地震效劳窗口,依法开展防震减灾公共管理和社会效劳工作。同时,积极指导市、县地震部门进驻同级政务效劳中心开展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等工作。目前,全省17个市中已有15个市和局部县在当地政务效劳中心设立了地震效劳窗口。合肥、马鞍山等地将抗震设防要求纳入了建设工程管理流程和并联审批程序,在重大工程规划方案审查中具有一票否决权。"十一五";期间,安徽省进行抗震设防要求核定的一般建设工程已达数万个,几百个重大建设工程依法开展了地震平安性评价工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为推动城市建设和抗震平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标准抗震设计施工,确保建筑质量
大震和强震也是可防可控的,关键是建筑物要有足够的抗震性能。保证建筑抗震性能一是要有合理的抗震设计,二是有严格按标准施工的可靠质量保证。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设计、施工的建筑物往往能够有效抗御地震灾害的袭击。汶川地震震后调查说明,按抗震设防要求正规设计、施工的房屋都有较好的表现,即使在Ⅸ度区,一些房屋只是遭到轻微破坏,相当数量的房屋没有倒塌伤人。汶川地震后,我国加强了对建设工程抗震设计、施工的管理。新修订的?防震减灾法?明确规定:设计单位应当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抗震设计,并对抗震设计的质量以及出具的施工图设计文件的准确性负责。施工单位应当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施工,并对施工质量负责。因此,设计单位要严格按照有关标准,做好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需要做地震平安性评价的工程,首先要开展地震平安性评价工作,按照地
提高城市应对地震灾害能力的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